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 格的大宗、小宗体系,表现为血缘 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作 用
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国家走向强盛
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结 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而走向瓦 宗法观念在封建社会传承,成为统
果解
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
由右图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 农经济是三种不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 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 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 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 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美国家法律的源头
第一部分 古代历史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 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海上贸易兴盛,奴隶 表 经济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业和 制工商业发达,推动 现 文明 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 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兴 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 起与繁荣 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源 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 表 政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
马法律不断演变并得到完善, 现 文明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形成罗马法律体系。博大而缜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逐渐
密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产生了积极影响,是近现代欧 ,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阶段特征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 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 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主要表现:
(1)政治上:诸侯争霸和各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 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制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国家走 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贤”
望社会安定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加强中
法治
央集权的愿望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儒、道、法三种治国思想的地位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第一,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 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第二,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 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 道”。 第三,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 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家“无为” 政治,即所谓的“帝道”。
(2017全国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
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第一部分 古代历史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
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 底都关注社会,研究人,体
表 思想
世界影响深远
现了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和
现 文明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 人文主义的本质,古希腊成
想文化繁荣
为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
高考回望 主干回扣 真题体验 课堂讲析 对接高考 针对训练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
主张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特点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 的统治
“仁政”“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
“兼爱”、“非攻”“尚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含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 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
义 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力、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制度
目 的
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以保 证王权的稳定
不 同 点 特 点
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 等级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与义务关系联 系在一起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规律:(1)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 生产关系的形式。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器、 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 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4)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5)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2.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 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2)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 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 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自主学习
对接高考 视角探究
(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对接高考 视角探究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5.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6.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 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7.配套制度:宗法制、井田制。 8.发展演变: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分封制的完善程 度达到顶峰。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 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 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但性质不完全 相同。
联系 应注意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代
现实 “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重视的原因 1.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 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政 治变革,不必拘泥于传统,这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 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3.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 政权的统一、巩固和地主阶级专政。
济 代、集体耕作 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遭到破
文 化
礼乐制度
坏,分封制日益崩溃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早期政治制度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 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2.溯源: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分封制的 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史料记 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分封制。 3.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4.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 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3)思想观念:①宗法观念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②宗法 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 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 ,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 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 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⑤宗法意 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明晰重点 知识整合 考点识记 考点突破 视角探究 能力提升
高考回望 明晰重点
考点
考频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商周时期的 政治制度
5年5考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全国Ⅰ卷 第24题 第24题 第24题 第24题 第24题
先秦时期的 经济
5年2考
全国Ⅰ卷 第25题
全国Ⅱ卷 第24题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2.诸子百家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 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 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 “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2)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 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度确立。
(3)思想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奠定了中国 古代文化的基础。
课堂训练 考点识记
关系 起的,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
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