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修辞及其介绍

各种修辞及其介绍

1移用“词语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在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如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威尼斯》一文中“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一句中“节奏”本来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这里却用它来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浓淡明暗和位臵的高低错落的情况。

又如“建筑也是新式,简洁而不罗嗦,痛快之至”一句中“简洁而不罗嗦”本来是用来形容或评论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的,这里以形容建筑物造型的简洁,外部装饰少的特点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最典型的例子就如楼上所举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文中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3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4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2、拟物。

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5拟人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事物人格化。

拟人化可以使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因而能增添提示语的审美效果。

由于采用了拟人化手法,使内容变得更为真实、具体、形象、感人,收到的效果是单纯陈述所达不到的。

6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

例如:(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7排比就是把意思相连,(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句法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排比句中肯定会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这种词叫“提挈语”。

句子中有没有提挈语是判断这句话是否是排比句的关键。

运用排比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运用到不同的文章中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运用排比到说理性的文章中,会起到条理分明的效果;运用排比到叙事的文章中,会起到层次清楚的效果。

8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9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设问“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10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11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例。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用“百合花”象征军民之间纯洁、深厚的感情。

12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集中表现。

有托物(事/人)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人)抒情等多种方式。

例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全诗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对梅花凌寒自开、芳香高洁的品格的赞赏和追求。

用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客体也可以是人或事。

13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①互补互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②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意思是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③凡指互文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

“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少年时期,并不具体指某年。

14引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15反复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语段反复。

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16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例如,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

可分为呼人和呼物。

17顶针又名顶真、联珠、蝉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以上句后分句或上句结尾的字词作为下句的前分句或开头的字词,简单说就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顶针。

顶针格由于词语间上递下接,首位蝉联,结构严谨,便于揭示事物间严密透彻的本质;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酣畅淋漓地突出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使说理环环相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