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童谣《月光光》(启蒙类)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面前一口塘,打条鲩鱼八尺长。
大头拿来熬汤食,尾巴拿来入学堂。
入嘅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文章读哩几多本?三十零二本。
一本丢落塘,一本丢落井。
井里起银杆,银杆好架桥。
桥上好食饭,桥下好洗碗。
一洗洗到乌舌嬷,拿给阿婆养鸡嬷。
注释:1.这首童谣主要流传于闽西武平县客家地区,是各地客家以“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起兴《月光光》的代表作。
2.月光光:客语“月光”的儿化音,指月亮。
3.莲塘:种有莲花的池塘。
白莲乃客家地区主要特产之一。
小农经济时代,客家地区莲的种植非常普遍。
至今,但凡客家乡镇,均保留有“莲塘”地名。
4.鲩鱼:草鱼。
身体微绿色,鱼鳞微黑色,生活在淡水中。
鲩,普通话读作huàn,客语读作wan3。
5.读文章:读书。
在这里“文章”指代书本。
6.嘅:的。
哩:了。
7.乌舌嬷:指油嘴滑舌、爱耍贫嘴之人。
嬷,音ma。
8.阿婆:奶奶。
鸡嬷:母鸡。
赏析:可以这么说,《月光光》乃是客家童谣的代名词。
一轮明月,照耀着客家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那样深情,何等真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中国文学史上,吟月、颂月、唱月、写月、画月的作品,浩如烟海。
仅《全宋词》就有808位词人,在词作中有自己对月亮相似的或独特的吟哦。
而客家则是一个尤其热爱月亮的族群。
如今,客家足迹遍及整个世界,凡是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有《月光光》的传唱。
地域的不同,便有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这些多样性的文化,总是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各地的客家儿童。
因此,《月光光》尤其精彩无限,版本无数。
本书所收集、展示的《月光光》,虽然只是一部分,却基本代表着客家《月光光》的全貌。
以“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为首句起兴的《月光光》,是客家《月光光》童谣数量最多的一种。
如梅州丰顺县客家《月光光》:“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韮菜。
韭菜吂打花,先生喊伲去摘苦瓜。
苦瓜吂打子,先生喊伲去钓拐子。
拐子跳入窿,先生喊伲打罔龙。
罔龙趴趴跌,先生喊伲学打铁;打铁冇铁锤,先生喊伲学揩肥;揩肥冇担竿,先生喊伲学打砖;打砖冇砖斗,先生喊伲老猪狗。
”(吂:客语读作mang2,未曾。
打花:开花。
伲:你。
打子:结果。
钓拐子:钓青蛙。
窿:地洞。
罔龙:这里指蜥蜴。
揩肥:挑粪。
担竿:扁担两端套上钩绳,用来挑担东西的器物。
砖斗:用来制作土砖的模子。
老猪狗:戏弄语,比喻像猪狗一样愚笨。
)以下这首在整个梅州、河源、惠州、潮州、深圳等广东东部客家地区都有流传。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韭菜黄,跳上床;床无杆,跌落坑;坑圳头,看黄牛。
黄牛叫,好种猫;猫头雕,好种鸡;鸡入埘,好唱戏。
唱戏唱得好,虱嫲变跳蚤。
跳蚤跳一工,虱嫲变鸡公。
鸡公打目睡,天龙走得脱。
天龙走忙忙,撞到海龙王。
龙王做生日,猪肉豆腐大大粒。
”(杆,托住床板的横杠。
圳,水沟。
种,饲养。
埘,普通话读音shí,客语读作ji4,指靠墙壁搭建的鸡窝。
虱嫲,虱子。
一工,一天。
打目睡,打瞌睡。
天龙,壁虎,常用作中药。
走忙忙,跑得很快的样子。
)客家童谣的启蒙性,一则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儿童一些基本的人生哲理、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二则让儿童接触、熟悉身边各种事物,三则练习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数字观念、理解能力等。
客家人尤其爱莲,以莲塘命名的客家地名比比皆是。
号称“中国白莲之乡”的共有江西石城、广昌以及闽西建宁,石城、建宁是纯客县(建宁通行邵武话,为客家方言的一种),广昌客家占当地人口的20%。
其中石城白莲种植面积达十万亩之多。
月光华华的夜晚,莲花朵朵盛开。
随着晚风轻轻吹拂,莲花的芳香在空气中微微荡漾。
吃过晚饭,家务已了,父母长辈便带着孩子们来到庭院、禾场,一边乘凉,一边赏月。
大人们正渐渐陶醉于月光下的时候,孩子们嘹亮的《月光光》便唱起来了,欢乐的游戏便开始了。
带着想象的翅膀,客家儿童们的思想纷纷骑上大白马,打从莲塘边经过。
一路上,韭菜开花,鱼儿欢快地跳跃。
随着歌谣继续展开,或描述买了鱼建学堂、读文章,或描述听从先生(对私塾老师的称呼)的吩咐摘苦瓜、钓拐子、打罔龙、学打铁之类,总之就是不用上课,可以尽情玩耍,又或者描述“韭菜黄,跳上床”之类的童话场景……无论歌谣随着韵脚如何转换、演变,第一,注重儿童的启蒙,第二,强调歌谣本身的节奏、趣味。
《月光光》基本以成人集体创作为主,在流传过程中又添加了许多儿童自己变形的成分,这正是《月光光》版本极其丰富的主要原因之一。
客家通过童谣对儿童的教化、启迪,几乎不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讲道理清楚地在歌谣中说出来,而是透过孩子熟悉、喜欢的事物潜在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唱念中自己去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许多看来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通过童谣音韵的转换连接起来,不仅风趣,而且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语言拓展能力。
月光光(二)《月光光》(启蒙类)月光光,秀才郎,骑竹马,到院场;院场空,好栽葱,葱发芽,摘细茶;茶花开,桃花红,十只鸡子做两笼;揩到姐姐门口过,姐姐留涯住,涯唔住,涯要归去栽漆树。
漆树深深青,遮过观音岭。
观音庙的一伙鹅,呢呢哦哦飞过河;观音庙的一伙鸡,叽叽嘎嘎飞过溪;观音庙的一伙鸭,呢呢哎哎飞过塔。
注释:1.赣南宁都县客家《月光光》。
2.客语称“月亮”作“月光”。
月光光,“月亮”的童语。
3.骑竹马:骑着竹马。
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
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
各地客家有竹马舞、竹马灯等竹马表演形式,一般在正月新年期间走村串户演出,给人们带来喜庆和吉祥。
院场:庭院。
客家围屋,无论圆围,还是方围,又或者九井十八厅,都必定在围屋内留有大片空地,作为孩子们共同嬉戏的地方,以及作为晒谷场等。
4.细茶:客语词汇,茶叶。
揩:挑。
5.鸡子:仔鸡,小鸡。
笼:在此特指鸡笼。
6.涯:我。
客语第一人称代词。
又多写作“艾”、“崖”、“吾”等。
7.漆树:漆,天然树脂涂料。
漆树即产漆蜡的一种乔木,最高可达20米,木材坚实,生长迅速。
各客家地区均有自然分布以及人工种植,曾经是客家人的主要经济林木之一。
漆树的汁液有毒,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
8.呢呢哦哦:象声词,模拟鹅群的叫声。
叽叽嘎嘎:象声词,模拟鸡群的叫声。
呢呢哎哎:象声词,模拟鸭群的叫声。
9.一伙:一群。
赏析:以“月光光,秀才郎”起首,是《月光光》最普遍的表现形式。
历代客家均以“耕读传家”作为基本信诫,即使在最艰难、最困苦的年代,客家男儿也都几乎曾经进过学堂,幻想过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无论如何,首先成为一个秀才,那是步步高升的关键一步。
日后能否平步青云,除了勤学苦练,饱读诗书,那就要看命运造化了。
秀才们骑着高头大马炫耀自己,让孩子们着实羡慕,多数《月光光》里面的秀才郎都是“骑白马,过莲塘”,只有宁都客家歌谣里唱道“骑竹马,到院场”。
这里有两个解释,一方面表明竹马舞在宁都客家地区特别兴盛,经久不衰,另一方面以“骑竹马”回家,突出了这支童谣的逗趣性。
接下来,随着歌谣韵脚的转换,语意不断变换、发展,让月光皎洁的夜晚显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
整首童谣共有9个韵,有一句一韵,也有两句一韵、多句一韵。
所吟哦的事物有场所,有树木,有家禽,还以担着十只小鸡路过姐姐家门口作为叙事中心,接着铺开,讲述了自己想早早回家去种漆树的愿望。
然后又幻想自己所栽种的漆树高入云天,树冠遮盖着整座观音岭。
到这里还不尽兴,还继续想象观音庙四周,鸡鸭鹅成群,热闹非凡。
桃源世界一般恬然的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如果没有这些鸡鸭鹅,这首童谣便至少逊色一半。
观音娘娘是客家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明,信众十分广泛,因而在客家地区,观音庙随处可见。
观音庙作为客家人的信仰中心,本是非常庄严的地方,然而却也是孩子们最亲切的地方。
除了经常跟随大人进去烧香拜菩萨祈福、还愿之外,也经常聚集在庙外的空地上玩耍,或者放牧鹅鸭。
正因为如此,在宁都客家儿童心中,观音庙首先是快乐的场所。
成群的鸡鸭鹅飞来飞去,叫声不断,这就意味着社会安定、家庭美满、生活富足。
儿童心中的所谓幸福生活,不外乎是天天有肉吃,有新衣服穿。
这首《月光光》不仅让我们可以透过歌谣本身,了解过去客家社会的一些真实风貌,也让我们可以欣赏到当时的民俗风情,以及儿童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理想。
一切都很朴素,很通俗,却很真实,很生动。
客家童谣赏析:月光光(三)《月光光》(劝诫类)月光光,光灼灼。
涯跌苦,你快乐。
食又冇好食,着又冇好着。
年年项起来,总住烂屋壳。
暗婧细妹冇钱讨,害涯穷人样得老。
暗好学堂涯冇份,有眼当只瞎眼棍。
天呀天,越思越想越可怜。
事业冇钱做,年年总耕田。
六月割啊就,田东做贼头。
袋子一太捆,擎把过街溜。
吗个都唔问,问谷曾晒就?穷人一话冇,放出下马头。
句句讲恶话,俨然税户头。
唔奈何,量了一箩又一箩,量了田租量利谷,一年耕到又阿嗬!又阿嗬,会伤心。
穷兄穷弟爱同心,穷姊穷妹爱团结。
团结起来当红军,当到红军杀敌人!注释:1.赣南寻乌县客家歌谣。
文本选自毛泽东《寻乌调查》,其创作年代应为20世纪30年代。
经查实,这首《月光光》为寻乌文人刘淑士所作。
原文中“冇”写作“毛”,表达不甚恰当,故作更改。
作为客语童谣,其他用词不甚规范的,也一并做出适当更改,但基本保持原文风貌。
2.毛泽东原注:“埃”,我。
(为求尽量规范,这里一律将“埃”改作了“涯”)“毛”,没有。
“项起做”,继续做。
“暗婧女子”,再漂亮女子。
“样得老”,怎样得老。
“暗好学堂”,再好学堂。
“割也就”,刚割完。
“做贼头”,很恶之意,如贼头一样恶。
“袋子一大捆”,用去收租的。
“过街溜”,洋伞。
“吗个都唔问”,什么都不问。
“放出下马头”,打官腔。
“税户头”,大地主。
“阿嗬”,没有了之意。
“爱同心”,要同心。
3.光灼灼:月光皎洁的样子。
灼灼:光芒闪闪之状。
4.涯:我。
跌苦:客语词汇,形容生活落魄、不如意。
5.食:吃。
着:穿。
6.项起:起来。
项,客语读作hang4。
烂屋壳:破房子。
7.暗:客语,那幺、再。
婧:同“靓”,漂亮。
细妹:未婚女子。
8.样得:如何,怎样。
9.田东:雇佣劳力种田的人。
赏析:《毛泽东选集》之《寻乌调查》所载《月光光》原文:“月光光,光灼灼。
埃跌苦,你快乐。
食也毛好食,着也毛好着。
年年项起做,总住烂屋壳。
暗婧女子毛钱讨,害埃穷人样得老。
暗好学堂埃毛份,有眼当个瞎眼棍。
天呀天,越思越想越可怜。
事业毛钱做,年年总耕田。
六月割也就,田东做贼头。
袋子一大捆,擎把过街溜。
吗个都唔问,问谷曾晒就?穷人一话毛,放出下马头。
句句讲恶话,俨然税户头。
唔奈何,量了一箩又一箩,量了田租量利谷,一年耕到又阿嗬!又阿嗬,会伤心,穷兄穷弟爱同心,穷姊穷妹爱团结,团结起来当红军,当到红军杀敌人!”这首歌谣显然是客家童谣与红色歌谣的结合,是客家《月光光》最特殊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