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判断机体红细胞容量各有何优缺点?☐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有哪些?☐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有哪些?其临床意义如何?☐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有哪些?☐简述血涂片检测方法和血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1.优缺点比较(问题:书上找不到对应的答案,感觉不好回答,特别是“判断机体红细胞容量”这个说法不好理解)优点缺点红细胞计数(RBC)简便易行;可根据红细胞数量的增多及减少分析病理原因无法直接反映红细胞的三项平均指数血红蛋白浓度(HB)测定简单,临床多用;对贫血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优于红细胞计数容易因血浆容量的增加或减少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变化,而红细胞容量不变,从而产生误诊或漏诊红细胞压积/比容(PCV/HCT)可直接判断贫血,用于计算红细胞的三个平均指数受机体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比如血浆容量、其他血细胞的量2.Ret计数临床意义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的情况i.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如溶血性贫血ii.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过程中,如网织红细胞增高,表明治疗有效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4)提供贫血诊断思路贫血患者如Ret增高,初步判断红细胞丢失或贫血;如Ret正常,再根据红细胞形态细分。
3.影响ESR的因素及临床意义1)影响因素i.红细胞的数量、表面积、厚度、直径和血红蛋白量等。
其中影响红细胞缗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数量和形状ii.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白蛋白由于带负电荷相互排斥,不利于红细胞缗钱形成,使ESR减缓;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巨球蛋白等以及胆固醇、甘油三酯,能促进红细胞缗钱的形成,增加ESR。
2)临床意义i.简便易行,常用于经验性的检查,如判断妊娠、感染、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等。
ii.缺乏特异性,确诊还需结合其他指征。
4.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绝对值>7x109/L)i.反应性增多1.急性感染或炎症2.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等3.急性溶血、失血4.急性中毒5.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ii.异常增生性增多:白血病1.急性白血病: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慢性白血病:成熟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2)嗜中性粒细胞减低(绝对值<2x109/L为粒细胞减低症,<0.5x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i.某些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ii.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iii.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iv.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5.血涂片检测方法和血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1)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及分布:根据色素、大小、形态和异常结构等判断贫血的种类、造血情况等等。
2)观察白细胞的形态:观察核左移、核右移以及异常的白细胞形态,判断相应疾病。
3)观察血小板的形态:4)观察有无寄生虫:如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等等尿液和体液分析尿液分析的内容和临床意义?内容理学检验:颜色、透明度、比重、渗透量、尿量、尿气味化学检验:pH、蛋白质、葡萄糖、酮体、尿胆原、胆红素、血红蛋白/隐血、亚硝酸盐、维生素C、白细胞酯酶、白蛋白/肌酐显微镜检查: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卵圆脂肪小体、肿瘤细胞等)、管型、结晶、微生物意义:略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有用筛查试验:下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检鉴别上和下胃肠道出血化学法/免疫法化学法不能鉴别Hb和Mb:肌红蛋白也具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特点:假阳性:肉类中肌红蛋白;植物中过氧化物酶(如萝卜、西红柿、韭菜、柑橘、香蕉、黄瓜等)假阴性:过量抗坏血酸(>250mg)免疫法大量出血可假阴性黑粪症黑色焦油状粪便,出血量>50ml~100ml/d。
胃酸将Hb转化成正铁血黄素(黑色),约90%出血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近Treitz韧带(为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病因:①溃疡性疾病:十二指肠和胃溃疡,是呕血最常见原因②食道静脉曲张③出血性胃肠炎血便粪便内有新鲜红细胞:①回盲瓣下端结肠出血(90%);②远端小肠出血(10%)病因乙状结肠憩室:最常见血管发育不良:盲肠、右结肠扩张小血管破裂隐血出血量<30ml~50ml/d,血液包裹在粪便中内痔:最常见左侧肠癌肛裂三种类型脑脊髓膜炎的临床意义?渗出性胸水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前3项中1项符合渗出液,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95%肝源性腹水的实验室检查特点?①血清和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差值>11g/L:肝源性腹水②腹水蛋白质浓度<25g/L:滤出液,肝源性腹水③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WBC<300个/μl+Neut<25%:滤出液,肝源性腹水1.尿中白色泡沫可能为蛋白质和葡萄糖。
白色泡沫的产生机制为尿液表面张力减小,排尿时产生气泡。
根据患者尿液检查,尿中蛋白质和葡萄糖均远超过正常水平,这些物质容易使尿液产生蛋白尿。
2.出现红细胞的原因是由于患者患有肾病综合征,肾小球基底膜损坏,滤过屏障受到破坏,红细胞漏出,形成隐血。
(问题:案例中只说了“隐血”,应该是指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没有提示有少量红细胞。
请问隐血是包括红细胞在内的?)3.会的。
蛋白尿分四类,肾小球性(重度,以白蛋白为主)、肾小管性(轻度,以α1M、β球蛋白为主)、溢出性(以Hb、Mb、Ig等为主)和分泌性及组织性(T-H蛋白等)。
如以血红蛋白为主,则考虑为溢出性蛋白尿,此类蛋白尿早期无肾脏病变。
(问题:题干意思不是很明确)4.肾病综合征出现的蛋白尿应该为肾小球性。
因为肾病综合征的定义即为:由免疫性炎症、毒物损害等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电荷屏障和孔径屏障破坏的一组疾病。
5.检测白蛋白(Alb)最有价值。
尿白蛋白的检出说明由早期肾小球损伤,常用于慢性进展性肾病的早期诊断,是敏感性的指标。
6.推测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患者患有一型糖尿病,胰岛素产生不足,组织器官利用葡萄糖受阻,从而导致血糖升高,相应的排出葡萄糖增高;另一方面,糖尿病常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患有肾病综合征,肾脏滤过功能受损,造成肾小球基底膜屏障受损,葡萄糖大量通过,形成蛋白尿。
血气分析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 SB,指在体温37℃时PCO2在40mmHg下,血红蛋白在100%氧饱和条件下HCO3-的含量。
SB排除了呼吸因素的影响,是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碱剩余:base excess BE ,是指在标准条件下,温度37℃时,一个标准大气压,PCO2为40mmHg 时,血红蛋白被完全氧合,将1L血液滴定至pH7.40所需的酸或碱的量。
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指血清中主要阳离子Na+浓度与主要阴离子Cl-、HCO3-浓度之和的差值,表示未测定的带负电荷物质的浓度之和简述题1、为什么低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这个在书上只提到现象没提到原因,我找了一下其他的资料。
缺氯和缺钾都是会导致碱中毒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钾减少,可引起血浆NaHCO3增多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其机理有①血清K+下降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排K+相应减少而排H+增加,换回Na+、HCO3-增加。
此时的代谢性碱中毒,不像一般碱中毒时排碱性尿,它却排酸性尿,称为反常酸性尿。
②血清钾下降时,由于离子交换,K+移至细胞外以补充细胞外液的K+,而H+则进入细胞内以维持电中性,故导致代谢性碱中毒(此时细胞内却是酸中毒,当然细胞内冲物质可以缓冲进入细胞内的H+)。
缺氯:由于Cl-是肾小管中唯一的容易与Na+相继重吸收的阴离子,当原尿中[Cl-]降低时,肾小管便加强H+、K+的排出以换回Na+,HCO3-的重吸收增加,从而生成NaHCO3。
因此低氯血症时由于失H+、K+而NaHCO3重吸收有增加,故能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此时病人尿Cl-是降低的。
另外,速尿及利尿酸能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Cl-的主动重吸收从而造成缺Cl-。
此时远端曲管加强排H+、K+以换回到达远端曲管过多的Na+。
故同样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此时病人尿Cl-是升高的。
2.简述体液缓冲系统有哪几个?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缓冲系统?体内缓冲体系有缓冲体系:蛋白质HPr=H+ + Pr﹣碳酸氢盐H2CO3= H+ + HCO3﹣磷酸盐H2PO4﹣= H+ + HPO42﹣最重要的为碳酸氢盐体系2、简述测定动脉血CO2分压的临床意义。
PaCO2基本反映了酸碱平衡失调的呼吸因素。
它和CO2产生成正比,和肺通气成反比,它的改变直接影响了pH,原发性的PaCO2的升高提示肺通气不足,CO2潴留,为呼吸性的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可代偿性升高。
原发性PaCO2减低可提示肺通气过度,CO2排出过多,为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可代偿性降低。
代偿性PaCO2升高或降低一般不高于60mmHg或低于15mmHg,超出此范围一般提示有原发性呼吸酸碱平衡失调。
3、简述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及机制。
①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HCO3-直接丢失过多、固定酸产生过多、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肾脏泌氢功能障碍和血液稀释,使HCO3-浓度下降等。
②呼吸性酸中毒:是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主要是肺通气障碍和CO2吸入过多引起的。
③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酸性物质丢失过多、HCO3-过量负荷和H+向细胞内转移。
④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凡能引起肺通气过度的原因均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肝肾肝一、名词解释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irubin:胆红素的肝肠循环,肝脏中结合胆红素经胆道系统排入肠腔后,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形成尿胆原,其中约20%尿胆原经门脉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回到肝细胞中再次形成结合胆红素,此过程中少量尿胆原经过肾脏排泄出体外;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acid:胆汁酸的肝肠循环,肝脏产生的胆汁酸经胆道系统排入肠腔后,大部分胆汁酸经门脉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回到肝细胞中,与新和成的胆汁酸共同再次排入肠腔;生物转化:毒物经过酶催化后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发生改变的过程,人体中主要发生在肝脏中,分为两个阶段反应,第一阶段为氧化、还原与水解反应,称I相代谢,第二阶段为结合反应,代谢产物与强极性基团结合,利于排泄,称II相代谢;δ胆红素:病理情况下血浆中与白蛋白结合的结合胆红素,无法透过肾小球滤过膜,故会出现血清中UCB、CB高,但尿胆红素阴性的情况;CB:结合胆红素,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结合一至二个葡萄糖醛酸基后的代谢产物,后会经胆道系统进入肠腔代谢,水溶性高,病理情况下进入血液会导致尿胆红素阳性;二、问答题1、简述胆红素正常代谢?①人体内衰老红细胞经单核-巨噬吞噬后,内部血红蛋白代谢释放出为未结合胆红素;②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肝细胞中代谢,结合一至二个葡萄糖醛酸基团后生成结合胆红素;③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进入肠腔,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团并氢化形成尿胆原;④尿胆原进一步形成粪胆原,进入粪便中形成粪便颜色;⑤部分尿胆原经肝肠循环重新进入肝脏形成结合胆红素,期间少量随尿排出,形成尿液的颜色;2、如何通过生化指标鉴别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UCB CB STB 尿胆原尿胆红素粪便颜色溶血性增高增高增高增高阴性变深肝细胞性不变增高增高减少或不变+ 变浅或不变阻塞性不变显著增高增高基本无强+ 白色陶土样肾一、名词解释Clearence:肾脏清除率,单位时间内肾脏可以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某物质清除出去,计算方法为尿液中某物质浓度*单位时间尿量/血浆中某物质浓度;GFR: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滤过肾小球的血浆液体量,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无法直接测量;Ccr:内生肌酐清除率,严格控制外源肌酐摄入情况下,单位时间内肾脏可以将多少毫升血浆中内源肌酐清除出去,计算方法为尿液中肌酐浓度*单位时间尿量/血浆中肌酐浓度,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渗透清除率(Cosm):表示单位时间内肾脏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渗透性物质清除出去,相对于尿比密可以更好反应肾浓缩功能;自由水清除率:指使尿液达到等渗,单位时间内需要向其中加入或减去的纯水量,正常时为负值,参考值-1.7-0.4ml/mim;二、问答题1、肾小球功能测定的常用生化项目有哪些?Ccr、血清尿素测定、血清胱抑素C、菊粉清除率、血尿酸测定;2、测定肾小管功能常用生化项目有哪些?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测定: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远端小管-浓缩功能测定:尿比密、尿渗量、自由水清除率、渗透清除率;酸化功能测定:氯化铵负荷试验,碳酸氢钠重吸收排泌实验;3、简述肾病综合征的生化变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