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22腹痛说课讲解
中医内科学-22腹痛说课讲解
风寒之邪入侵腹中,中阳受损, 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 阻,故腹痛暴作,遇冷痛甚,得 温痛减
若感受暑热之邪,或兼湿邪与积 滞内结于中,腑气不通,而致腹 痛者,因暑热之邪易伤津耗液, 可见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若兼积滞,又可见恶心呕吐,腹 胀纳呆等症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
二、饮食之下, 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 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也。”
《诸病源候论》认为:“因腑 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 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 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中阳受损,运化失司可见大便溏 薄
阴寒凝滞,阳气不行则可见怕冷, 踡卧,小便清长之象。
瘀血:痛处固定不移,刺痛,拒按, 夜间多腹痛加重,常见肌肤甲错, 面色晦暗,舌质紫等症。
(三) 辨腹痛部位 痛在大腹,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痛在少腹,多为厥阴肝经之病 痛在小腹,多为肾与膀胱受病 痛在脐腹,喜吐清水,多为虫扰
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 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 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 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 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 后痛减。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 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 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 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四、跌仆创伤,络脉痹阻
跌仆创伤 腹部手术
脏腑经络受损 气血瘀滞
五、蛔虫侵袭,脐腹受扰
蛔虫内扰肠胃,以致气 机逆乱,胃失和降,故腹痛 时作时止。痛时辗转不安, 痛止如常人,蛔虫扭结成团, 阻于肠道,传化不行则腹痛 剧烈,不矢气,不大便,并 可扪及虫瘕包块。
六、素体阳虚,心脾失养
素体阳虚或腹痛日久,损及脾阳,中阳 衰惫,气血不足,血行迟滞,脏腑经 络,失其温养,腹痛乃作,其痛绵绵, 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劳累加重,休 息稍减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 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病机特点
不通则痛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类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脘痛
胃居上脘,其疼痛部位在胃脘近 心窝处。腹痛在胃脘以下,耻 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胃脘痛多伴嗳气、吐酸、嘈杂或 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等特征。 而腹痛常少有这些症状。
癥积之腹痛与腹内包块并见,但有 时也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须注意 观察鉴别。
类证鉴别
五、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外科腹痛,一般先腹痛,后发热,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部位局限, 压痛明显,常伴有肌紧张或反跳 痛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腹痛缓急 辨腹痛性质 辨腹痛部位 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恣食辛辣厚味 过食生冷 暴饮暴食
邪滞中焦 腹痛
恣食辛辣厚味,酿生湿热, 湿遏热结,气机阻滞,传导 失司而致脘腹胀满者,可见 疼痛拒按,伴有便秘或便而 不爽,舌黄腻,脉滑实之症。
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 失健运,寒湿留滞,气机阻 滞,通降失常,故腹痛暴作, 常伴恶心呕吐,手足逆冷, 腹中雷鸣之症。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 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二)辨腹痛性质
虚痛:病程经久,痛势绵绵,痛处 难以定位,喜温喜按,饥时痛作。
实痛:起病急骤,病程短暂,痛势 较剧,痛处拒按,得食痛增,常 伴嗳气、呕逆、便秘。
(二)辨腹痛性质
气滞:疼痛时重时轻,以胀痛为主, 痛无定处,并伴有胸胁不舒、嗳气 等症,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可减。
(一)辨腹痛缓急
1.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 发因素,或伴有寒热,或伴有呕吐, 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 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 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 不足引起。
(二)辨腹痛性质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 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 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 按。
金元时期
刘河间将腹痛分寒热两类
朱丹溪以腹痛的新久虚实 来 确定治则,还立有“痛忌补 气” 之说
李东垣提出“通则不痛”和 “痛 随利减”的观点
《寿世保元》将腹痛归纳为寒 热虚实四类
《临证指南医案》倡导以“通” 为主的治疗方法
《医林改错》、《血证论》创 瘀血腹痛新治法
西医学急慢性胰腺炎、胃肠 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 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 肠粘连、嵌顿疝早期等以腹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 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瘀血阻滞 虫体侵袭 素体阳虚
气机阻滞 脏腑失养
腹痛
一、外感时邪,脾胃失调
脾
气
风
胃
机
寒 暑 热
运 化 功 能
邪 滞 于 中
阻
滞 , 血
腹 痛
运
湿
失
调
不 畅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 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 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腹痛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 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 现的病证。
腹部又可分为大腹、小腹、 少腹、脐腹。
大腹是指歧骨以下肚脐以上 的部位。小腹是指脐下正中的部 位。少腹为小腹左右两侧。亦有 将小腹与少腹统称为小腹者。脐 腹为肚脐周围的部位。
历史沿革
腹痛一证首载于《内 经》。历代医书中有“绕脐 痛”、“少腹急结”、“少 腹里急”、“心腹痛”等称 谓。
《金匮要略》初步创立腹
痛的辨证体系。根据腹痛的 寒证、实证、虚证创立了附 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小 建中汤等治疗腹痛的有效方 剂。
《诸病源候论》将腹痛分为急 腹痛与少腹痛,并提出以脉 象定病之所在及判断预后, 对久腹痛的转归论述颇详。
《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九种心 痛病名,在治疗心痛及腹痛 的方剂中,包括了温中化瘀、 理气止痛等治法,同时还提 出熨法、剌法和气功疗法。
类证鉴别
二、腹痛与胁痛 胁痛的疼痛部位在一侧或二侧季 肋下,很少有痛及脐腹及小腹者, 故不难与腹痛鉴别。
类证鉴别
三、腹痛与淋证 淋证之腹痛,多属于小腹,并伴 有排尿窘迫,茎中涩痛等症。
类证鉴别
四、腹痛与痢疾、霍乱、癥积
痢疾之腹痛与里急后重、下痢赤白 粘冻同见;
霍乱之腹痛往往卒然发病,上吐下 泻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