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泰州市白马镇的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特编制《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原《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2007-2020)的修编规划,是指导白马镇镇域和镇区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在白马镇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3条本规划经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若需调整、修订本规划,须经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4条凡在本规划批准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与本规划不一致的,均以本规划为准。
因建设需要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详细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均应按本规划的要求进行。
第二章发展目标及指导思想第5条总体目标1、全镇社会文明和谐、科技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昌盛,各项社会业协调发展。
2、镇区建设成为市内领先的设施先进、功能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3、农村建设和改造全面完成,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4、全镇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质量优良。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高起点制定白马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
2、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的总体要求,合理布置各类用地,使规划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和适应性。
3、满足城市建设、镇区建设和村庄建设的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长远规划、逐步实施。
4、充分利用镇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打造国家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
5、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力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7条规划重点1、功能定位坚持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整合城镇空间,合理配套白马镇的各项公用基础设施;明确镇区性质,完善镇区功能,适度扩大镇区规模。
2、区域协调规划在时序上、空间上协调发展,重点研究镇区和市区的分工联系,把握城镇发展方向,增强规划的可行性,使规划具有弹性。
3、空间布局在现有城镇道路框架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型城镇的空间布局要求,合理调整用地布局结构,完善镇区功能,优化空间利用效率。
4、设施配套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现旅游特色。
第8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建设部《城镇规划编制办法》、《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3、《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4、《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5、《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2006-2020)6、《泰州市白马镇镇村布局规划》7、《泰州市白马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8、相关法律、规章、条例和技术规定。
第9条规划范围1、镇域规划范围为镇域行政区划范围,规划面积约22.9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范围东至西干河、西至前进河、南至姜高路、北至周山河,规划面积约640公顷。
第10条规划期限近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30年。
第三章镇域总体规划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11条发展战略1、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2、相对集中战略。
居民点和生产力布局相对集中,强化镇区中心职能、调整用地结构、完善镇区各项设施,加强行政村建设和改造,促进镇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3、产业振兴战略。
逐步改善和提高一产质量;主动调整和压缩二产规模;大力促进和扩大三产比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完善市场体系。
4、基础设施优先战略。
尽快改变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局面,满足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需要,增强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5、科教兴镇战略。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坚持教育为本,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全镇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6、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切实保证经济高速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注重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12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近期(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0亿元,人均GDP2.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15.0:40.5:44.5。
远期(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8.0亿元,人均GDP5.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12.0:30.0:58.0。
2、社会发展目标近期(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60%,恩格尔系数降至45%,医疗保障覆盖率90%,适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5平方米。
远期(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60%,恩格尔系数降至30%,医疗保障覆盖率100%,适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8平方米。
第13条战略发展重点1、农业发展重点以建设万亩生态观光农业为突破口,在姜高路南侧形成采摘、观光和花卉苗木三大种植基地。
建设种养加销一条龙,科贸工农一体化之路的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区。
重点发展镇域特种农产品(药材、花卉、苗木)的生产和各种农副产品(蔬菜、水果、家禽等)的加工与交易,加快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2、工业发展重点对现状工业集中区和工业企业实行总量控制,镇区和非工业区内不再新设工业项目。
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对效益不高、污染较大的工业企业逐步进行关迁,以保护镇区环境。
重点发展机电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镇经济发展动力。
3、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利用水、陆交通运输和农副产品生产优势,积极发展与旅游相关的商贸交易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延伸产业链。
重点发展镇果品、蔬菜、家禽等交易市场,培育为城市配套服务的生态旅游、度假、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和城镇房地产业,形成特色市场,增强城镇发展的吸引力。
4、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普遍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加强镇域路网的改造和镇容镇貌的建设;优化教育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全民素质。
重点发展镇文化教育事业,利用镇现有教育水平较高的优势,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通过开办镇成人教育培训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打造镇特色文化教育产业善办学条件,提高全民素质。
第14条战略布局与战略阶段白马镇域发展采用“集中发展镇区,以镇区带动镇域普遍振兴”的空间战略布局。
近期:将镇区作为全镇的发展极,进一步提高其聚集度,使其镇域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村庄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点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开展康居示范村的建设。
远期:中心镇区的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镇区带动镇域共同发展。
第15条城镇化水平预测综合考虑白马镇的现状实绩与未来趋势,白马镇的城市化水平规划达到78%。
第16条镇域人口规模1、现状(2008年):2.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3万人,寄住人口0.05万人)。
2、近期(2015年):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万人,寄住人口0.3万人)。
3、远期(2030年):3.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万人,寄住人口1.0万人)。
第二节镇域空间布局规划第17条镇域体系布局规划原则1、明确镇村体系职能与规模等级结构,调整行政村的数量与界线,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行政村纳入镇区统一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区内的行政村纳入市区统一规划建设。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镇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其发展规模综合考虑镇域和旅游活动的需求。
3、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落,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合理布局镇域基础设施,使乡村的发展更加有序。
4、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集中布置镇域内的各项生产、生活用地。
第18条镇村体系等级、规模结构镇村体系由城镇——行政村二个层次构成,形成以城镇为中心,基层村为网络的二级镇村体系。
1、城镇规划人口2.5万人(含外来人口1.0万人),占镇域总人口的78.1%,规划建设用地为325.0公顷(含工业集中区8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30.0平方米。
2、行政村规划镇域范围内保留5个行政村,分别为:前进村、陈家村、陆家村、岱白村、黄河村。
行政村保留10个居民点,规划村庄总人口0.7万人,占镇域总人口的21.9%;规划村庄建设用地9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30.0公顷。
(具体内容详见下表:镇村体系规划一览表)表一:白马镇镇村体系规划一览表第19条镇村体系职能结构1、中心城镇白马镇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积极引导分散的人口和各项建设向本区域集中,成为镇域社会、经济的增长核心。
镇区设白马、金马两个居委会。
2、行政村行政村由若干居民点组成,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
各行政村分设一个村委会。
第20条镇域空间开发管制综合现状及镇域建设需要,将全镇划分为三大建设控制区。
1、禁止建设区主要是生态敏感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分布在镇域沿主要公路两侧附近生态绿地和规划保留村的基本农田。
2、限制建设区主要是一般农田和生态敏感区周边区域,分布在海纪馆公园和城镇发展的备用地。
3、适宜建设区规划调整后的非基本农田区、非生态敏感区及其影响区的用地,分布在镇域规划的生产设施用地、镇区用地、村庄用地等建设用地范围内。
第21条镇域空间布局结构以白马镇区为核心,形成中心镇区位于镇域中部、行政村均匀分布的空间结构形态。
第22条镇域空间利用规划1、工业建设空间镇域工业的发展应逐步集中到总体规划确定的生产设施用地内,现镇区及行政村的工业应予关停或逐步搬迁集中,以切实保护镇域环境,发挥工业经济的规模效益。
规划白马镇生产设施用地共80公顷,布置于镇域姜高路南侧,形成镇工业集中区。
2、农业开敞空间镇域农业仍以种植业为主体,加快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种农业和生态农业,拓展农业生产领域。
同时结合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归并,对老宅基、弃地进行复垦,使农田更加规整,以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确保一定的基本保护农田数量和质量。
大力发展特种农业。
姜高路以南各村建设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姜高路以北黄河村建设百万只家禽饲养基地。
3、镇村建设空间镇区建设依据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和要求实施,具体建设应按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进行;村庄建设严格控制在规划确定的各居住点内实施,具体建设应按各行政村编制的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进行。
严格杜绝在禁止建设区内进行任何开发建设活动。
第23条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进行镇域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布局,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委、医疗所、文化活动室等)建设。
规划撤并的村庄保持现有设施现状,不再兴建公共服务设施。
2、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面向全镇域,满足全镇的行政、文化、体育、医疗、教育以及消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