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分析,把握考试说明分解

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分析,把握考试说明分解


教材解读的层面② “单元解读”
“单元解读”:就是阅读单元前的单元提示及 教参里的单元说明,了解本单元学习主题及学习 目的。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编排,注 重语文的工具性,现在新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为 主线编排,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单元提示里面,明确的告诉了我们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着重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 的语文素养,需认真研读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
三、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 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 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 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 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 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 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 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 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文章(原生价值)
入选 教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材(教材价值)
研 读
教材(语文价值)
(二)教材解读的方法
解读课标 解读教材 解读学生 解读自己
1、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及编排体例。要结合语文课 程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 标;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认知、加工和处理教材。 特别注意研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下的总目标与第四 学段(7—9)阶段目标,从而把握整套教材的价值 取向,解决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总方向问题。
故事
+ 点评
1、标题:书写格式如下
**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
2、设计指导思想:
(四)、教学 设计格式(教 学设计书写内 容)
3、教材分析: 4、学情分析: 5、教学目标: 6、重点难点
7、教学策略与手段 8、课前准备 9、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①课前探究部分 ②新课导入部分 ③师生互动部分 (六个原则)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从 哪些方面入手?
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语文教育应重视 熏陶感染作用,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其次,要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让学 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 养。第三,要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即符合母语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重视和培 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③、学法指导: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④教学媒体。
4、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 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 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①、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主动学习、情感体验。 ②、教学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活动主体、预期 效果。
简 答 题 运 用 题
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 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基本内涵是: 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 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 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 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 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 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2、设计指导思想 4、学情分析 6、课时及重点难点 8、课前准备
一:标题:人教版七年级《风筝》的教学设计 二、指导思想: 本文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对作者的 写作风格不了解,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 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对冲突误解 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自 学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 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 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 对话的教学理念。
《背影》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把握内容, 理清文章的线索(知识技能)。 ②多角度阅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 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过程 方法)。 ③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深情,感受 父爱的伟大(情感态度)。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 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 设计的中心环节。 ①、明确的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533) 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533”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课堂“五环”:①自主学习②交流展示③ 归纳点拨④训练反馈⑤拓展延伸 教师“三导”:①导学(明确目标、要求) ②导思(思维广度、深度)③导练(达成 度、灵活度) 学生“三实”:①双基过手扎实②思维 训练落实③情感体验丰实
(一)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材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 价、收获文本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 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 值。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 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 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 什么”问题。 显性教材:重难点、考点。 ①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是教材解析) 隐性教材:认知、心理、能力 ②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前:认知、情感、态度 教学结束后:认知、情感、态度
八年级叙事类文章:
上册:2《芦花荡》 3《蜡烛》 6《阿长与<山海经>》 7《背影》 8《 台阶》 9《老王》 10《信客》 下册:1《藤野先生》 3《我的第一本书》 16《云南的歌会》 18《吆喝》 20《俗世奇人》 2《我的母亲》 5《再塑生命》 17《端午的鸭蛋》 19试题型 二、教材解读 三、教学设计
①什么是教学设计 ②教学设计的原则 ③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的区别。 ④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⑤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四、试题命制
填 空 一、 题
考 试 的 题 型
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的 综合性 、 实践性 课程。” 工具 性和 人文 性 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的统一” 合作 、探 ③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 、 究的学习方式。 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请结合具体课例简要回答你是怎 么理解这一观点的。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从哪些方面 入手? ①请你拟写一份教学设计,要求体现新课标精 神,符合我县“‘533’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要 求(每个环节做具体说明与分析)②请按中考 要求,命制试题,并给出参考答案,而且要说 出给答案的依据。 ③写一篇短文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程序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反馈性原则
(三)、教学设计、教案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 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 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 学措施的说明,写在教之前。
教学案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 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 教学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写在教 之后。
5、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 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 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 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 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 的二度创造。 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 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
教材解读的层面③ “课文解读”(文本解 读)
“课文解读”是在单元解读的基础 上,再进行具体文章的解读,包括标题、 作者、写作背景、课文、编者、课前提 示、作品注释、课后思考题等等。
3、教材解读的角度:
①站在作者的角度,把握文本的价 值取向。 重 ②从编者角度入手,确定学习目标。 点 ③从读者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读出自 己的独特理解。 ④从词语和句子的角度入手解读教材, 把握学科的本体特征。 ⑤从创作手法的角度解读; 次 ⑥从文中插图的角度解读; 要 ⑦从文章的标点符号解读。
2、解读教材 教材的解读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解读的时段:①教学前②教学中③教 学后。 二是教材解读的层面:①整体解读②单元解 读③文本解读。 三是教材解读的角度:①作者的角度 ②编者 角度 ③读者角度 ④词、句的角度入 ⑤创作 手法的角度 ⑥从文中插图的角度 ⑦从文中的 标点符号来角度 。
教材解读的层面① “整体解读”:
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工具性是指要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 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 人文性,是指注重语文学科在提高学生的 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使他们逐步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意义。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的工具性和人文 性如何确定? 本文的“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 学习,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学习文章 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体会文章的 语言色彩; “人文性”是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 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上册:9 《故乡》 10 《孤独之旅》 11《 我的叔叔于勒》 17《 智取生辰纲》 18 《杨修之死》 19《 范进中举》 20 《香菱学诗》; 下册: 5《孔乙己》 7《变色龙》 6《蒲柳人家》 8《热爱生命》
(一)、教学设计及其特点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 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 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点: ①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②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③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④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 术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