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

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多种阐述,包含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123。

它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等丰富的内容,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1.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
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就是说,人
对外部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

因此,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
产”[3]94。

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做法,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

人为满足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及其它社会活动,而需要的满足和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产生出新的、更高的和更丰富的需要。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

其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
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不同类型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2]330。

恩格斯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1]224。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建构是人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295。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的丰富的关系”[4]109。

随着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3]443,“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3]443。

4.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标志。

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443。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人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
调发展,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5.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

马克思一再说,“人始位,
终是主体”[1]130。

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
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马克思历来主张把人当做人和当做主体来看待,反对蔑视人,只把人看做某种“手段”的观点。

人性的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这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全面发展的人的要素与素质教育的要素是一致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并吸取思想史上和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人的素质的含义可看成是,人的自然遗传和社会历史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的有机“合金”。

概括地讲,所谓素质,就是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和基本的品质,它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要素。

素质教育则是教育者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促进其身心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层次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构成要素为体质体能、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审美求美、心理健康等成分。

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成要素为智力、道德、体力、精神等。

可见,全面发展的人的要素与素质教育的要素基本上是相通的、一致的。


2.全面发展的人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特征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其智力、体力、道德、精神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人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就其发展的动力而言具有内在性,就其发展的内容而言具有全面性,就其发展的对象而言具有全体性,就其发展的主体而言具有主动性等特征。

素质教育则有如下特征:1)基础性。

公民的素质是他们做人、成才的基础,因此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他们做人,具备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应当有的基
本素质,从而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这也是一个社会公民基本的、内在的需求,是他们发展的动力。

2)全面性。

又称整体性,即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要使
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合理的包含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
能等方面要求的素质结构。

3)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为每个公民
具有作为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打基础的,因此必须面向全
体公民。

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4)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一个人既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又是活生生的主体,因此,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
教育。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而非选择性教育,它的宗旨就
是要实现人的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与人的个性的过程中被鲜明地体现的个性是息息相关的,在培养人
出来。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特征基本上是相通的、一致的。

3.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是辩证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最高理想。

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基本任务。

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因此,它们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其中素质教育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指导,加强学校素质教育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作为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确立多元目标
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运用到今天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建构中,具体应为: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发展更要重视后天的素质培养。

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的内容上,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实践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者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经验,更不能将知识点填鸭式地“喂”给学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强调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标志,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特征。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既是21世纪时代精神的基本旋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所以,只有真正确立
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3.坚持德育为本,“六育”并举
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应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注意教育的
全面性,坚持德、智、体、美、劳、心各育并举;其次,要注
意教育的层次性,不仅在宏观上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心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微观上,在各育内部,各育的各级各类教
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都要坚持全面发展。

坚持“六育”并举,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各育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充分重视各育的作用。

但是,坚持“六育”并举,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和平均使用,正
确分配点和作用力量。

而是要根据各育的性质、规律、特.
教育时间和教育力量,要处理好各育之间、各育与素质教育整体
之间的关系,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实现“六育”并举。

只有正确认识各育的性质和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

4.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发展性评价
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可以引导教育健康地发展。

对学生素质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学生发展性评价。

学生发展性评价指的是以学生为对象的以其发展水平为内容的评价。

做好发展性评价,一要从片面评价转变为全面评价,即从只评价文化知识到评价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二要从静态评价转变为动态评价,即从只注重结果评价到既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的评价;三要变单一评价为多样评价,即从单一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向实践操作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