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理论培训教材
•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的指导力和规约力没有充分发挥 出来,对某些地域的教育实践来说,素质教育政策相 当程度上是“不在场”的。
• 第四,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出现不求甚解、盲目套用或 任意剪裁、失真走样等现象,消解了素质教育政策的 权威性。
二、对素质教育理论、政策 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进一步分析出现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 第二,理论上对那些真正制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教 育内外的重要命题关注不够、聚焦不准、攻关不力。
二、对素质教育理论、政策
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应该说,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对素质教育 的推进和实施是有重要贡献的。另一方面,站在 新的历史起点,从研究无止境和更高要求看,素 质教育理论、政策及其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 要表现在:
• 第一,总体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素质教 育深化与推进的实际需要。
• 第二,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历史短,研究力量不够, 为决策有效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
可以看出,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三个维度上,素质 教育都表现出成绩与困难共存。也正是在这种状态 中,素质教育不断演化、不断发展。
一、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
目前,素质教育正处在国家推进、区域和 学校探索的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环节,如, 课程改革教育正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但 总体看,素质教育还没有积累到实现整体 性转型的阶段。同时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症 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现象,青 少年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仍然令人担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二、对素质教育理论、政策 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应该说,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对素质教育 的推进和实施是有重要贡献的。另一方面,站在 新的历史起点,从研究无止境和更高要求看,素 质教育理论、政策及其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 要表现在:
• 第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过于局限在教育学范围内, 局限于概念、定义的争论,而且连续性不够。
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
二○○五年十二月十一日
一、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经济发达国家都 陆续进行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 多的人才。这种情势给刚刚走出十年“文革”阴 影,尚未恢复元气的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巨大挑 战。如何迅速培养一大批高学历人才,缓解人才 严重紧缺和断层,是当时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现 实问题。但由于高考制度刚刚恢复,高校和招生 规模都相当小,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 局面。受此影响,我国中小学出现了“片面追求 升学率”和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学校、教师与 学生的不良倾向。
二、对素质教育理论、政策 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第二,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既指个体素质, 更指支撑我国综合国力、民族复兴和国家 安全的全体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管是哪 个角度,它都至少包含以下基本素质:认 同自己的国家、能与世界对话、热爱学习、 学会学习、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体魄 健全、充满活力、心灵丰富、能够尊重与 理解、沟通与合作、追求自己幸福和爱护 他人幸福等。
二、对素质教育理论、政策 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第五,素质教育应该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的标准和分学段的具体要求。城市、城镇 和农村中小学,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存 竞争方式、社会环境氛围、教师专业水平、 职业与生活价值观,以及工作心态,都有 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须允许和支持各地 区、各学校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民众心理和教育传统,探索有自己特点的 素质教育发展道路和实施策略。
一、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政策和 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
在素质教育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 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师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方 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涌现出一大批很好的典型,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全国不但出现了一批勇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而 且出现了像湖南汨罗、山东烟台等一大批大面积推 进素质教育的地区。可以肯定地说,还有不少区域 和学校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还未 来得及总结和梳理。这些都表明,素质教育的推进 和实施并不是没有可能和空间。
第四,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适 宜的记诵、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 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也不是不要知识 学习,而是更强调知识应用、综合与发现, 更重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 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养成道德习惯、 体验道德成长的主要资源。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把素质教育 和应试教育置于对立的两端。
二、对素质教育理论、政策 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第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校为其一生 的发展奠定最基础性的条件和必要准备, 因此,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理 想化教育”,不是针对部分人的“精英教 育”,也不仅仅是“特长教育”,它就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也是培养 合格公民的教育。
二、对素质教育理论政策 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一、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
为纠正这一弊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 教育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旨在“端正教育思想,明 确教育目标”的大讨论,提出了克服应试教育弊 端、实施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有了这个针对性, 素质教育在开始时的内涵就是“两全一生动(面 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 泼地发展)”。到了1997年,素质教育的内涵被 充实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随 后,德育为先、和谐发展等思想进一步扩充了素 质教育的内涵。当然,作为新生事物,素质教育 理论的建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争议。
二、对素质教育理论、政策
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首先,素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它通过知 识、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要 素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更新、重组、调整, 发展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 这个过程不是个体自发的,也不是完全受 制于客观环境的,而是通过教育的导向性 补充和调整加以实现的。个体具有的素质 的总量、类型、呈现方式及和谐度,反映 其素质水平高低,影响其生存状态、成长 路径,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