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素质及素质教育概述
第一节素质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1、素质教育的作用及地位
答:一、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适应国际竞争和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需要。

第二节素质及其特征
素质:从狭义上讲,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从广义上讲,素质是人的自然遗传和社会历史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的有机“合金”。

素质的结构: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素质的特征:潜在性、整体性、稳固性、发展性、内化性、民族性、社会历史性、层次性。

素质的多维特征:素质的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得性、素质的潜在性与整体性、素质的相对稳定性与可塑性、素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第三节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受教育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基础性、全面性、主体性、全体性、内化性、层次性。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若干内外部关系
第一节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一、素质教育在本质内涵上与基础教育具有一致性。

二、素质教育是对基础教育认识深化的结果。

三、素质教育规定了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二、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

1、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

2、应试教育重知识,以考试分数定质量高低,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强调全面提高质量。

3、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4、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部门兼顾共性和个性,更注重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一。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一面。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第三章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三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人本论、现代脑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与本质特征。

基本涵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其智力、体力、道德、精神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本质特征有: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三、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方式。

第二节教育人本论
教育人本论的内涵:包括“一基”和“三发”,就是包括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和教育人本论的三个发现,基本思想包括尊重、关心、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人,三个发现包括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人本论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第一、教育人本论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第二、素质教育与教育人本论是相互制约的。

第三、加强素质教育是教育人本论的落实。

第三节现代脑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素质教育与现代脑生理学与心理学基础的关系:一、素质教育应着眼于人脑潜能的开发和大脑左右两半球整体功能的协同。

二、现代心理科学为素质教育指明了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章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目标
确立素质教育的目标:三个基本着眼点1、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2、人的基本素质发展的需要,合理结构及发展规律3、学校的类型和培养目标。

三个注意点:1、突出基础性2、加强针对性3、体现时代性。

对象实际: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个性心理特征,思想品德现状和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等。

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科学文化素质目标、身体素质目标、审美素质目标、劳动素质教育目标、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第二节素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

第三节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导向,形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合力。

二,以提高科学文化为基础,注意智能开发,培养创造型人才。

三,以负荷适宜、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全面锻炼的原则实施身体素质教育。

四,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来实施审美素质教育。

五,以提高认识,培养习惯为准则,进行劳动技术素质教育。

六,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第五章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素质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有序运行。

第一节决策系统
教育决策:是指教育决策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确定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最后形成教育工作方案的教育活动。

教育决策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评估作用。

教育决策的基本过程:部署安排、收集信息、拟定方案、论证方案、验证方案。

教育决策的原则:依法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规律原则、身心发展规律原则。

第二节操作系统
课堂素质教学的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处理科学3、教法运用恰当4、课堂结构合理5、教学手段适宜6、严格贯彻教学原则7、教学效果好8、教态要规范。

管理运行机制的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调整职能、激励职能。

第三节督导评估系统
教育督导:是指为确保教育决策目标的实现,依据决策方案提出的标准,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督导导向的一种管理活动。

教育评估:又叫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进行测定,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第六章素质教育与小学教师素质
第一节小学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一、小学教师素质是完成教育任务、履行教师职责的保证。

二、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三、小学教师素质能够加强榜样示范的力度。

第二节小学教师素质的内容
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且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小学教师素质包括的内容: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小学教师的道德素质、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小学教师的劳动技能素质、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小学教师的身体素质。

第三节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提高小学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二、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相结合。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四、加强高等学校与小学校的密切合作。

五、进一步落实教师的待遇问题。

第七章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总的方法和途径:转变教育思想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深化课程改革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建构学生主体地位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第一节转变教育思想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小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全面转变教育思想。

第一、学校要端正办学知道思想。

第二、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第三、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第二节深化课程改革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过小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一、课程目标局限。

二、课程模式单一。

三、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四、课程内容偏多偏难,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五、课程实施偏于传统方式。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一、优化课程改革。

二、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三、课程的编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三节建构学生主体地位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影响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有: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会交往关系,学校课程,班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家庭活动。

怎样才能建构学生主体:贯彻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育教学原则,应该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

第四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对小学生素质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教育评价有学生发展评价、教师工作评价、学校办学评价,其中,学生发展评价是三项评价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工作评价与学校办学评价的主要标志。

学生发展评价:一、转变评价观念。

1、从片面的评价转变为全面的评价2、从静态的评价转变为动态的评价3、从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样的评价方式二、调整评价指标。

三、改进评价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