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陈洪绶版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浅析陈洪绶版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浅析陈洪绶的版画创作与明代版画的兴盛蔡婧锦基本资料:陈洪绶一生版画创作极为丰富,流传到现在的有《九歌图》、《水浒叶子》、《西厢记》、《鸳鸯家娇红记》、《博古叶子》五种。

其中,《水浒叶子》和《西厢记》都不止一种刻本。

摘要:陈洪绶是我国明末清初画坛上的卓越画家,他的绘画在继承了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

陈洪绶在版画史上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把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微妙的装饰情趣,自然运用到版画创作中,在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陈洪绶( 1598- 1652),浙江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

明亡后,清兵入浙东,又号悔迟,老迟。

曾剃度出家在绍兴石门寺为僧一年多,亦称悔僧,石门僧等。

陈洪绶的版画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在某种程度而言是超过了他的卷轴画,成为其艺术成就中最为辉煌的一部分。

版画人物是陈洪绶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毕生从事版画事业,以非凡的热情创作出许多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版画人物画,将中国的古典版画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明代木刻版画辉煌成就的社会原因明朝木刻版画异彩纷呈,被世人称道,冠以高名。

版画艺术呈现如此欣欣向荣的局面,是中国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我国古代的木刻版画之所以在明朝出现鼎盛,不仅因为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政治、经济的发展等多方面原因也对版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是明末版画技术的进步与成熟。

在版画色彩的运用方面,发明了分色分版的彩色木刻,开套版彩色印刷的技术,这在我国的版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实际的制作中,版画制作者还发明了“饾版”和“拱花”等技术。

其次是市民文学的繁荣和成熟。

随着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都予书籍出版和版画插画艺术以有力的推动。

明代版刻书籍除了儒家典籍,佛经道藏外,小说戏曲,应用科学,画谱笺谱等都占有很大的比例。

这些书籍的插画,对于传播知识,普及文化艺术,推动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配合书籍刊行的插图十分流行,无书不刻,几乎每种书籍都带有版画。

这一时期的形成了中国版画史上的黄金时期。

再则是大批专业画家与优秀的雕刻工匠参与木刻版画的创作。

明朝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都参与了版画的制作,如唐寅、仇英、钱谷、丁石鹏、陈洪缓等等。

吴派画家唐寅就曾为《西厢记》作插图,仇英为《列女传》绘制插图等等。

徽州虬村黄氏一派刻工,如黄奇、黄王林、黄一楷、黄一彬、黄一风、黄一中等,都是活动在万历至崇祯时的有名刻工。

文人和画家参与版画创作,提高了版画的社会地位,促进其在质量的飞跃,不管是构图之饱满、刀法之精密、风格之遒劲,以及画师与刻工配合之默契,都达到了极点。

最后主要也是当时明朝政府开明的文化政策。

明朝统治者较之以前的朝代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思想最活跃的时期。

明朝建立之初,就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举措。

对于民间一般的学术和创作活动,也并不多加干涉。

所以明朝学术发达,著述十富,这无形中刺激了版画事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瑕不掩瑜,明朝木刻版画艺术总体而言,始终是中国版画史上出彩的篇章,这此版画作品更是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

二、陈洪绶痴迷于版画创作的原因在明代的版画艺术家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以善于刻画精湛幽默的变形人物著称的画家陈洪绶。

那么当时的文人画家为何会对版画如此痴迷呢?(一)客观原因——明代的社会风尚在古代中国各个朝代,有一整套完备的等级制度,各个等级的人在制度上有着严格的区分和不同的权利。

古人认为,绘画,作为娱乐可以,却不能以之为终生职业。

职业画家的社会地位非常低。

故古人要作画,总要先定下文人的身份,且反复强调其目的的是为了“自娱”。

由此,绘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微妙地位也决定了中国版画绘、刻分工的特点。

1、明代随着市民的艺术的兴起,明代画家对于版画创作的兴趣与热情已形成了一种风尚,著名的画家如唐寅、仇英、顾正谊、丁云鹏、蓝瑛等都曾绘制过版画插图,陈洪绶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他们对版画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等级制度以及“以画为业则贱”的观念,画家是不从事制版、印刷这些手艺的因而仍旧由民间刻工来完成。

2、自元代以来,民间戏曲的发展,到了明代更是百家争鸣。

戏曲小说的层出涌现,为小说戏曲画插图,也就应运而生。

万历时期,徽州、杭州、吴兴、苏州等地恪守行业骤然兴起,书房经营者为了牟利,不惜工本请高手创高,名将雕版,花样不断翻新。

一大批猛烈抨击封建制度文学作品,如著名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三言”、“两拍”等等,深得群众喜爱,当然也影响到文人画家的思想意识。

陈洪绶在酒牌上创作的内容——通常是人们崇拜的英雄如屈原、水浒等人物,不仅演绎了百姓对民间英雄豪杰的向往,而且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政治上的不满,借此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二)、主观原因1、自身的经历对陈洪绶版画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受家族世代累官的影响,而个人的屡试不第造成了他的心理落差,使他的精神遭受到很大的打击。

加上家道的中落,9岁父亲去世,16岁祖父去世,18岁母亲去世。

①陈洪绶19岁离家出走,26岁妻子又去世,亲人的相继离去,经济的拮据,生活的贫困,较多时间是与平民百姓生活在起,并亲身品味了生活的艰辛和无着。

他对民间的寓乐于苦涩之中的娱乐,以及对社会事件爱憎的取舍是很分明的,并不自觉地融于其中。

所以在题材的选择上,那些民间的祭祀、崇拜的英雄如屈原、水浒等人物。

2、对于陈洪绶打击最大的还是对政治上的不满。

当时正是明、清交替的动乱年代,陈洪缓虽然做到国子监,却更加目睹了朝廷的黑暗对当时的社会、制度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虽然他忧国忧民,却无施展抱负的机会。

由于明代黑暗、腐朽的统治,忠诚劝谏之言往往惹来杀身之祸。

因此陈洪缓常常借助文学、历史题材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三、陈洪绶版画的特点陈老莲早期的版画有《楚辞》的《九歌人物图》及《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酉厢记》的插图,《鸳鸳家娇红记》的插图,后期的版画有《博古叶子》,都是很有名的《九歌人物图》、《屈子行吟图》。

总的说来,陈洪绶的版画人物形象可也用“古朴”两字来概括。

这些图画构思简括,技巧娴热,既惜墨若金,人物衣纹清圆爽劲,清晰动人。

陈洪绶的弟子①陈洪绶美学理念解析查永玲东方博物第十七辑第56-65页陆薪有过这样一段话:“师作人物,设色缀染,薪具能从事,惟振笔自描,无粉本,自顶至踵,衣纹盘旋,常数丈一笔勾成,不稍停属,有游鳃独运乘风万里之势,他人莫能措手。

”②从《九歌图》的艺术风格,能看见陈洪缓学习唐宋前人的线描痕迹,他在此基础上又稍作变化,线条大部分是细圆的,转折出既不圆,又不像中年那样刚挺方折,圆方兼有。

他采用了略为夸张的手法创作出一个头小身长面容憔悴的爱国诗人的形象,诗人屈原的形象和气质,刻画得细致入微,成功表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在其作品《水浒叶子》,所绘的梁山四十英豪,都是各有性格、神采飞扬的人物。

绘稿木线条遒劲、形象鲜明、富有装饰趣味,充分发挥古人的“十八描”来适合不同人物的性格此外,还用繁简对比的手法,在整体的感觉上达到一种绘画的韵律感。

“大刀关胜”,庞大的头部,凸出的腹部和翘起的臀部都对关胜健壮的身躯起了突出的作用。

又采用疏密的手法,精细描绘了其衣饰花纹以烘托简笔勾画的手和脸。

陈洪绶的这种线条和他当时年轻时血气方刚的个性极强的性格有关。

陈洪绶的好友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专门列“水浒牌”一节,这样赞扬:“古貌、古服、古兜签,古铠胄、古器械,章侯自为其所学所问已耳,而辄呼之曰宋江、曰吴用,而宋江、吴用,亦无不应者,以英雄忠义之气,郁郁芊芊,积于笔墨间也。

周孔嘉丐余促章侯,孔嘉丐之,余促之,凡四月而成。

余为作缘起曰:‘余友章侯,才足天,笔能泣鬼,昌谷道上,婢囊呕血之诗,兰渚寺中,僧秘开花之字。

兼之力开画苑,遂能目无古人,有索必酬,无求不与。

既郭恕先之癖,喜周贾耘老之贫,画《水浒》四十人,为孔嘉八口之计,遂使宋江兄弟,复睹汉官威仪。

……非敢阿私,愿公同好。

”③《西厢记》是陈洪绶替书籍作插图最多的一种。

此时己达壮年的陈洪缓一变青年时期方折刚劲的特点,而走向圆转柔性,即使在“解围”中描画武士的甲胃时,在转折处仍用圆笔,即形方而意圆。

造型上也变青年时期的“散”为壮年的“整”。

在画面的结构、形象的对比、线条的长短疏密等关系处理上,都能体现出他高超的才能和艺术的匠心。

陈洪绶成热期的版画人物,都古到极点,一言以蔽之,其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古朴。

结束语在版画方面,陈洪绶的贡献是杰出的,他把中国古典版画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为版画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陈洪绶不但被后世画家作为认真学习的范本,同时还直接鼓舞着他们从事版画事业的创作热情,从前清到晚清的许多木刻图像中可以看出:三百多年来,许多画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学习着陈洪缓的创作方法和绘画技巧。

参考书目:1、明·张岱著《陶庵梦忆》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8月第一版2、王璜生《陈洪绶》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年版。

3、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③明·张岱著《陶庵梦忆》江苏古籍出版社第98页 2000年8月第一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