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断句

201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断句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 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 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 语。
找顶真,定句读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 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 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有旨以纲为 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 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 仓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纲泣拜, 以死邀之。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 “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 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 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 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
窍门2:察名代,定句读。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 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 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 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 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 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它的后 面就可能断句。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 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 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 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 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注】① 桀:夏桀,暴君。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 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 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窍门3 据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 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前后呼应,形式对应,内容关联 (或对比,或并列,或总分)。
探究四: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夫、惟、盖、凡、窃、敬、苟、若、岂 等
2、放在句末的语气词有:
者、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 等
3、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
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虽然、且夫、 向使、然而、然则 等等 4、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 等;
5 、叹词如嗟夫、呜呼 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6、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断句与翻译其实息息相关——准确的断句 是翻译的基础,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 力,翻译是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能力。
1.下列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浙江)
断句的前提
如何断句
断句的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 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 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
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探究一: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 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窍门1: 找虚词,定句读。
1、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表敬副词有: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 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 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 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 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一、前提: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之
什么叫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 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 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 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 “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 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
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 畏也已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 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 足畏也已
探究二: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黔首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C.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 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 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D.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 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 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 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 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 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 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 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窍门4: 理对引,定句读
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 “曰” “云” “言” “白” “语”“道” “谓” “对”等。
注意: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全名,以 后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或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 明辨句读。
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祝枝山巧“断”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财主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枝山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断句不同 意思迥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是指能读懂文言文表达的内容, 理解文意是断句和翻译的基础。
文言文断句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确定无 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 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由 今 之 道/无 变 今 之 俗/虽 与 之 天 下/不 能 一 朝 居 也
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 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 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探究三:①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步 二、巧用方法
骤 及
先易后难


一、找虚词,定句读。 二、察名代,定句读。 三、据修辞,定句读 四、理对引,定句读 五、依句式,定句读 六、依总分,定句读
三、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窍门5:依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 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1、判断句,如“……者,……也”等;
2、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 乎”“得无……乎”“无乃……乎”等。
3、被动句,如“为……所……”“见…… 于……”等。
4、固定结构,如“如……何”“奈…… 何”“若……何”“与其……孰若……”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B)
A.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 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 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B.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 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
祝枝山巧“点”对联
祝枝山是明代的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与唐伯虎、 文征明、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枝山寄居 杭州时,某年除夕,有一个建了新房子的人登门求 他写一副门联,表示愿意付二十两银子作酬金。他 马上答应,铺开红纸一挥而就:
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内容很不吉利,那人勃然变色,拿起银子准备离开。 祝枝山却哈哈大笑地提起笔杆,在上下联的中间各 加了一个小点,于是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探究五:观察下列句子,有什么特点?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 昏黄/夜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探究三:②朗读下列语段,看有什么特点: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
据排偶,定句读
探究六:朗读下列语段,看有什么特点: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 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窍门6: 依总分,定句读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探究三:③朗读下列语段,看有什么特点 :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 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