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滕伯格—《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学号:220103369
姓名:欧植恒实验背景: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
所谓信息提取,又称检索,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包括了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项目回忆起来,或者是当该刺激信息项目再次呈现时能够再认的过程。
由于短时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容量并不是很大,因此,有时看来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的提取是比较容易简单的。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实际上,对短时记忆中刺激信息的提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在短时记忆领域中信息提取研究的开先河者是心理学家斯滕伯格。
也正是他的研究,为本领域的深化奠基了基础。
实验目的:
斯滕伯格的研究目的在于检验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方式究竟是从头到尾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检索,还是一检索到检测项就自行终止。
实验猜想:
斯滕伯格预测,短时记忆中对被试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1)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如果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体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如果是这样,那么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找到目标项的搜索(肯定判断)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其反应时间要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否定判断)反应时短。
(3)完全系列扫描。
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仍将是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他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实验方法:
向被试者逐一呈现1~6个由数字0~9组成的数字串(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1.2秒),要求被试识记,这几个数字被称为“识记组”。
识记组中的数字及数字串的长度是随机变化的,且每一识记组中的数字没有重复。
刺激呈现后2秒,再呈现一个数字(探测项),要求被试对本数字进行再认,并尽可能迅速地判断它是否曾在识记组中呈现过,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
肯定和否定探测项出现的概率也相同。
实验结果:
随着实验项目长度的增长,反应时间也相应的增长,反应时间是项目长度的函数。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具有相同的反应时间。
结论:
实验结果说明了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以完全系列扫描进行的。
它证实了斯滕伯格的猜想。
这个实验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它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信息提取是信息加工的最后阶段,对于信息提取的研究无疑对揭示短时记忆规律进而揭示信息加工规律有重要作用。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问题还远未得到彻底解决,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关研究结论:
1、短时记忆成绩, 随文化水平的升高而提高, 文化因素对短时记忆的影响非常显著要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必须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复习和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
2、以词为组块测量短时记忆容量比以其他单位测量更接近恒定。
3、视觉短时记忆容量比听觉大。
4、小学儿童短时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发展趋势, 1岁年龄段是迅速发展时期。
5、凡运用记忆策略识记材料, 其效果总比机械识记好, 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效果均优于低年级。
6、小学各年龄段儿童具体词的记忆效果均优于抽象词, 但这种差别随年龄增长而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