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板块 中国古代史3-5(复习纲要-师)

第1板块 中国古代史3-5(复习纲要-师)

1.3 统一国家的建立本学习主题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1)秦统一六国的时间、措施和意义;(2)汉武帝的大一统;(3)张骞能西域、丝绸之路;(4)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知识点一:秦统一考点一:秦统一的基本史实。

①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嬴政自称始皇帝;②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考点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方面:中央设丞相、太尉、我御史大夫;地方设郡县;②经济方面: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度、量、衡;③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焚书坑儒;④军事方面:修长城,抵御匈奴。

26.我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为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A.秦始皇嬴政B.汉武帝刘彻C.唐太宗李世民D.元世祖忽必烈27.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

”该诗称颂的是秦始皇A.统一中国B.推行郡县制C.修筑长城D.抵御匈奴28.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B.统一全国车辆两轮间的距离C.修建了雄伟的万里长城D.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29.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其货币样式是A.(圆形方孔钱图)B.(贝币图)C.(刀币图)D.(铲币图)30.一块石碑上是秦丞相李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文字,该文字为当时的统一文字,应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大篆31.“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蓝。

”《史记》所载这项措施的颁布者是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北魏孝文帝3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军起义C.李自成起义D.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二:汉武帝的大一统考点一: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基本史实。

措施:①政治方面: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封地的势力;②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纳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并延续两千多年。

33.看了电视剧《汉武大帝后》,你认为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34.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理财政的措施是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之路B.招收“弟子员”,铲除“异姓王”C.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D.颁布推恩令,设河西四郡35.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A.大兴文字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削弱诸侯国的势力D.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36.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A.率领军队,打击匈奴B.推动实现了大一统C.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D.编写了史学巨著《史记》37.史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上从其计”的目的是A.吸取秦亡教训B.推行儒学教育C.破格录用人才D.削弱诸侯国力量知识点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乡土内容)考点一:关于西域的基本知识。

①范围: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②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考点二: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

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考点三: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①路线:长安(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大秦:古代罗马);②内容:经济交流(中国的丝织品、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西传;东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东来;西域的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传入内地);文化交流(印度的佛教、大秦的魔术东来,汉代石雕中出现中国没有的狮子图案);③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8.公元前后,在右图(丝绸之路图)这条要道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是A.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B.西周王朝和罗马共和国C.大汉帝国和三代希腊D.东周王朝和雅典39.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物种最先由西域传入中原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40.“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

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

”这句话所反映的史实是A.通西域,北击匈奴B.通吐蕃,南击南蛮C.通夷洲,西击党项D.通南中,东击东胡41.古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B.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知识点四:评价秦始皇、汉武帝考点一:①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②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42.下列历史事件与汉武帝有关的是A.昭君出塞B.张骞出使西域C.文成公主入藏D.蒙恬负责修筑长城43.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下列史实与汉武帝有关的是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②颁布“推恩令”③强化监察制度④设置西域都护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4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其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有:(1)三国鼎立的形成;(2)江南的开发;(3)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一:三国鼎立考点一: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

①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取得胜利,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地区);②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孙、刘联军获胜(基本历史故事);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4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5.公元3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是A.魏B.蜀汉C.吴D.东晋46.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曹操没能做到A.官渡之战击败袁绍B.基本上统一北方C.指挥赤壁之战D.废汉献帝建立魏国47.三国时期称帝的是A.曹操、刘备、孙权B.曹丕、刘备、孙权C.曹操、刘备、孙策知识点二:江南的开发考点一:江南开发的基本史实。

①人口南迁,西晋末年开始人口大量南迁;②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使南方经济快速发展。

4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餐桌上也有面食、粟米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知识点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考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①内容:迁都洛阳;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汉族通婚;②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49.公元五世纪,鲜卑族人纷纷把姓氏改为为“元”、“陆”等,主要是因为A.商鞅变法的推动B.秦始皇的要求C.孝文帝的改革D.康熙帝的命令50.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后进行改革,其措施有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③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④迁都长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B.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C.奠定了中国古代重心南移的基础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5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1.5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学习主题是隋唐时期的内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有:(1)大运河;(2)科举制度;(3)唐代的统治情况;(4)唐朝与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关系;(5)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隋与大运河考点一:隋统治的基本史实。

①581年隋建立,589年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实现统一。

考点二:开凿大运河的基本史实。

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②基本情况:三点(北抵涿郡、中心洛阳、南至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③作用:是贯通南北的动脉,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亚欧“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53.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繁荣景象被史学界称为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54.一位外国人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往北京,其长度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A.扬州、北京B.杭州、北京C.杭州、扬州D.广州、杭州55.从下图(大运河图)中,我们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②隋朝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③隋进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④隋进大运河有效抵御了北方进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56.隋朝时,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A.邗河——江南河——通济渠B.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7.下列不属于隋朝的中国古代“世界之最”是A.大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B. 科举制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最的考试制度C.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58.“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古人赞誉的这一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郑国渠59.“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说明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知识点二:科举制度考点一:科举制度的基本史实。

①隋朝时(隋炀帝)创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②常设科目:明经科、进士科(雁塔题名);③作用和影响:招揽了人才;扩大中央政权基础;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创新。

60.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正式诞生于A.隋文帝统治时期B.隋炀帝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6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诗中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A.禅让制B.分封制C.科举制D.郡县制62.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寒士”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63.“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有关A.禅让制B.分封制C.科举制D.郡县制6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隋朝时期科举制度创立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知识点三:唐的统治考点一: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

①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年号“贞观”,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