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材料: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材料: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材料: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群”者,多也、聚也。

“群文”:汇聚多篇文章。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一、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一)着眼完整的阅读结构,拓宽语文教学的视域儿童完整的阅读结构应该包括四个层次: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主题书阅读。

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

而传统语文教学的视域只是停留在第一层次阅读,也就是在课堂上围绕课文的教学,这些课文往往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所以,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是半截子的,不完整的。

而着眼于群文阅读,就可以拓宽语文教学的视域,因为群文阅读在儿童阅读结构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它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大量阅读,“更多地直接接触”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形成语文素养。

(二)增加课外阅读的数量,改变师生成长的方式群文阅读的教学涉及到选文,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因此它会逼迫我们去看书。

所以,群文阅读的教学尝试会促使我们通过阅读的方式改变自己,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

而我们的改变最受益的就是学生,《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

而以当前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唯有群文阅读所驱动的课外阅读指导体系,才能真正将这一课程目标落于实处。

(三)提高课时阅读的速度,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

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这种能力无论对于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沈大安老师曾经指出“把课堂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来练习有感情朗读,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时间运筹上的一个失误”。

我觉得这话不无道理。

1972年法国政府教育部,将“无声视读”正式定为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阅读可以只需依靠眼睛,而无需依赖嗓音),将快速阅读列为独立学科,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可见快速阅读能力在语文素养中中所占的地位。

这种能力说到底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而“一节课读懂一组文章”的群文阅读教学就为这一技能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收到了切实的效果。

(四)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凸显阅读主体的地位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老师不会过分追求“起承转合、一咏三叹、高潮迭起”等精致的教学设计,他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的课堂强化了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上的“多读”。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师的讲授、示范固然重要,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成的。

“群文阅读”让语文教学方式变得不再单一,它真正实现了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的最为朴实的教学策略。

二、群文阅读的文本组合(一)材料的选择1.基于单篇课文的内容充实。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选编的,所以有些文本比较单薄,例如《怀念母亲》一文,季羡林为何对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为何失去母亲会成为“灵魂不全的人”?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用大量语段,如《赋得永久的悔》原文中失去母亲时的泣血哭诉: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

这些文章组合在一起,学生对季羡林内心深处的情感便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类似需要充实的单篇课文还有《少年闰土》《詹天佑》《伯牙绝弦》等等。

2.基于教材单元的课文重组。

人教版的课文大都是以主题安排单元内容的,有时我们可以将同一单元的课文加以整合,围绕同一目标进行重组,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升语文能力。

例如第九册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组合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

一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课内外相关性文本的组合。

赵镜中先生在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说:“教师尝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应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刷子李》,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再泛读《俗人奇事》一书中的《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在大量阅读中充分感受冯骥才笔下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

4.课外同议题文本的组合。

这种群文阅读的选文往往可以从教材中编排的课外书屋中寻找。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外书屋” 围绕“动物中的母爱”,提示学生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等作品,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群文比较探讨,深入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丰富的情感。

(二)组合的线索1.以作者为线索确定主题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共选择了5篇老舍的散文:《猫》、《母鸡》、《草原》、《北京的春节》、《养花》,在此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济南的冬天》、《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这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这一组也都是作家老舍的文章,三篇文章所描写的都是济南的景色,且描写角度各有不同。

可以让学生对老舍的文风有更深刻的体验。

2.以“体裁”为线索确定主题大家都很熟悉的蒋军晶群文阅读的典型案例《创世神话》,就是以体裁为线索,将蒙古神话《诸神创世》、冰岛神话《巨人伊密尔》等7篇神话故事放在一起,结合教材中学过的中国神话《盘古开天地》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疑惑、好奇、不解、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的许多“秘密”。

这也是单篇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3.以“对象”为线索确定主题如《故事中的狐狸》一课,就锁定了“狐狸”这一写作的对象,将《蝉与狐狸》、《狐狸偷鱼》、《会做贸易的狐狸》、《狐狸“疤脸”》四篇与狐狸有关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

当然还可以锁定同一个景点组合文章,如“西湖诗一组”;以同一个事件为主题,如“灾难”等。

4.以“精神内涵”为线索确定主题“人文内涵”的范围广泛,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主题。

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如“以诚待人”;以环境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母爱”;还有以科学精神为主题,以将心比心为主题,以“异域风情”为主题等等。

5.以“写作技巧”为线索确定主题以不同的描写方法为主题,如“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一组、突出“声音”的文章一组、突出“色彩”的文章一组。

以不同的结尾方法为主题,如“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各个版本的《乌鸦喝水》”。

让学生在阅读中触摸各种表达方式,模仿并达到灵活运用,则写作的难题也可迎刃而解。

三、群文阅读的基本课型(一)指向人文内涵的群文阅读课阅读一篇文章就是打开一扇文学之窗,阅读一组文章就是进入一处文学天地,如果能紧扣同一人文主题安排一组文章进行阅读,我相信对这一精神主题的理解,要远比读单篇课文更加全面深刻。

例如台湾赖玉莲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对友情多面向的探讨》,先指导学生从《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等五首友谊诗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两首诗读一读,写一写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整理出五首诗中所传达的有关朋友的想法,如朋友之间有快乐、有争执、有生离、有死别等。

但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的提供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丰富了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二)指向学习策略的群文阅读课阅读策略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阅读方法或手段,更具有规律性、普适性。

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等群文阅读的策略。

例如: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

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以及阅读这一类文章的基本策略。

(三)指向表达形式的群文阅读课。

教过浙教版的老师们可能都会觉得,人教版阅读教材与习作的关联远没有以往浙教版的密切。

我常想:我们是否可以对当前指向理解的群文阅读,做一个适度的改造?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可以以写作能力点为核心组建群文,通过有效整合相似写作知识点或能力点的一组文章,来弥补教材的这一弊端呢?如人教版五上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这组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这四篇文章有着共同的叙事技巧——“对话推进叙事”,我们就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分板块推进教学。

从范文读议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习得读写方法,把精读课文教得更“精”,在群文读写课中尝试运用方法,把略读、选读课文教得更“简”,课外拓展文本教得更“活”。

这样的单元群文大读写,它有效地弥补了教材阅读与单元习作严重割裂的缺陷,巧妙地架起了课内外读写的桥梁,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四)指向思考辩论的群文阅读课有些时候,教师选择的文章在思想观点、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把这些文章呈现于学生面前时,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思维上的碰撞,从而进行辨析,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这样的群文阅读课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例如群文,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容易引发高质量的思考——例如一则报道说维生素C多吃大有好处,再一篇文章说多吃维生素C有害健康,这样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完以后,你疑惑自然来了,你努力想做出判断,于是,你就会自我发问、重读、辨析……从而学会在群文阅读中发展地、多角度地看问题,辩证地思考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