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记叙类文章的选材及范文阅读指导技巧

高考作文记叙类文章的选材及范文阅读指导技巧

高考作文记叙类文章的选材及阅读指导技巧高考作文记叙类文章的选材及范文阅读指导技巧如果说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

考场作文,在完成了审题和立意这一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选材”的问题,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即文章的“内容”。

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

统称为材料。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因为材料是形成观点或主题的基础,没有材料,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使人印象不深。

材料是表现观点或主题的支柱,动笔之前,观点靠材料形成;动笔之际,观点靠材料表现。

没有适当的足够份量的材料支撑,观点就无法树立,即使树立了也不牢固。

正如马卡连柯说:“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巧的问题。

”因此,积累材料,要舍得力气,多下功夫。

材料从哪里来?关键在于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一、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

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

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二、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

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三、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做有心人,善于收集。

四、要广泛的阅读,阅读不仅可以借鉴前人的写法,还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单从获得写作材料的角度讲,由于书面材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它可以比观察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材料。

就一个作文题来说,可能有很多材料都能够表现这篇文章的主题,但是在进行写作时,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脑儿全塞到文章里,往往不太适当,使得过多的材料淹没主题,就会造成文章繁复杂乱的毛病。

因此,然而有了各种材料以后,还要面临如何选材的问题。

写文章是要讲究选材的,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

”选材的标准:以最能表现主题或中心为准则。

对材料的取舍,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表现主题或中心,如果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再生动的材料也要舍弃。

选材的原则:一、选材要真实可靠。

就是说选择的材料应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材料。

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选材要典型深刻。

就是要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在选材时,要从可以表现中心思想的大量材料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力争做到少而精,材料要去粗取精,以一当十、以质取胜,而不是以多求胜。

三、选材要新颖生动。

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新颖生动,不落俗套,要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要能代表时代精神。

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

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选材要符合文体。

一般说,记叙文应多选取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的材料;议论文应多选取概括性的,具有逻辑说服力的材料;说明文应多选取有助于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抒情性文章应多选取足以触发感情的材料。

一篇文章的优劣与材料的选择关系甚大。

精当的选材能使文章寓意深刻,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之,则使文章过于肤浅,令人索然无味。

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

凡是考场上的高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

所以说,选好了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第一节披沙拣金细中显情——记叙类文章的选材知识导学选好材,对记叙类文章来说,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

一、披沙拣金切合题意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心,它包含中心正确、深刻、鲜明、集中等。

作文时,我们要牢固树立观点的统帅地位,真正使观点成为主宰全篇的灵魂,所有的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展开。

要表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有多种方式可表那就看哪种最适合,这就是所谓的选取的材料不仅是要真实可靠的,还具有代表性。

如果所选的材料即使再精美,与文章中心不密切,也要忍痛割爱,弃之如鄙履,要毫不可惜;如果所选取的材料是偶然的、片面的、非本质的。

这样的材料就不具有代表性,也应该去掉。

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摒弃那些似是而非、牵强附会、不痛不痒的材料,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可以以一当十的材料。

高考作文所体现的中心明确,是以文章的材料作载体,这就需要选材能直接反映中心,切合题意。

根据主题的需要安排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大法宝。

紧扣中心,不蔓不枝,则是对材料选择的具体要求。

做到了扣紧主题,就可以对材料披沙拣金,做到恰如其分了。

所以越明确越直接的材料,就越能让阅卷老师的眼光跟着你的思维走,就越能够取得作文的高分。

二、选小材,见大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半瓣花上可以体会到人情冷暖。

我们的作文就是要想办法用“一滴水”,用“半瓣花”来反映万千物象,芸芸众生。

作文的主题立意要高,发掘要深,那么我们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就只需要“一滴水”“半瓣花”就足够了。

这样写作和构思,既能达到较高的立意,又能言之有物,正所谓的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发掘,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

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努力反映事件蕴含的社会意义。

以状物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事物中蕴含的哲理、情愫、美感、寓意。

以抒情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一件事的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立意时要力求从事件所表现出的各种意义中,寻找出最典型、最深刻、最富有时代气息的那一种。

然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又有深刻印象的而且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来写,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也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选材时,不要忽略一些“小事”。

往往一些“小事”更有典型意义,更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积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这就是常说的“小中有大”、“以小见大”如果素材选择的是一些大话题一些严肃的话题,那么作文确实能够产生轰动效应。

因为它大,容易包含较多的角度,但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成为败笔。

只有从大话题的材料中,找准一个自己最熟悉的突破口,将材料细化,也就是所谓的“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不是对材料的降格处理,恰恰相反是对材料的深刻化处置。

大题材,大话题,确实能吸引人们的眼光,但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甚至不经意的一次搀扶、一次回眸一笑……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如果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泛出生命的光彩来,因而显得异常精致,其材料所蕴涵的大的哲理也就凸现出来了。

不仅如此,我们常说:“一粒花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通过物来写人,通过小物来写大世界,或融情于物,或赋予其象征意义,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从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小中见大,深化文章的主旨。

三、以真情为准绳,细化材料文章的创新是永恒的话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

要做到创新,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棋是选材。

但在实际的作文当中,许多同学为选材而犯愁,他们大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没什么可写的,因此,他们要么编造,要么借用作文书上的材料,拾人牙慧,乔装打扮,以此来应付作文,作文有明显的斧凿之痕。

究其源,在选材上他们忽视自我,排斥自我,排斥心灵的参与和情感的宣泄。

而一类高考作文异彩纷呈,有的文采流溢,有的气吞山河,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幽默风趣……但它们打动人心的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真情。

真情就是真诚地掏出你的心,敞开你的灵魂,去掉多余的迎合、表白、面具、空洞的激昂和拔高的表演。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而辞发”,在高考作文中,情感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情感是碰撞出阅卷老师心灵火花的电石。

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喜怒哀乐的琴弦。

才能获得共鸣。

若能让老师溢出眼眶中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曾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

”也就是说作文是种情感的需要,它需要我们投入情感,展现内心。

如果我们以此作为选材的出发点,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很多作文素材!要让文章流淌出令人艳羡的情水,就必须关注材料的细节。

其实,高考作文十分注重一字一情、细节见真情,因为这类作文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从而产生共鸣,作文的高分也就接踵而来。

作文要做到一字一情,细节见真情,就必须在选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时时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紧紧看住小人小事的闪光点,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实质。

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越过高考作文这道坎。

反之,很多同学在作文时,不肯将材料细细描摹,只喜欢做一些蜻蜓点水的东西,干瘪、枯燥,也就失去了作文湿润的基础,谈不上高分的获得了,自然也就越不过高考作文这道坎了。

方法引导记叙类作文要做到选材恰当,就要从材料的“真”、“细”、“情”、“新”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一、为“真”服务1.弄清主题,扣紧中心。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

根据主题选材,要学“拿来主义”,“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做到唯“我”是用,唯中心是用。

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再形象,也不能选用。

要论证“笨鸟先飞”,如果选择一些天资本来就好的事例作佐证,那扣题就不是紧了,论证就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材料就应当屏弃,要选一些天资并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说明他们是靠“先飞”作翅膀,靠勤奋作动力而成就事业的材料,这样才算扣紧中心。

有时,为了切合主题,需要对材料进行“切割”:因为一个材料往往包含不止一个主题,围绕一个点进行选材,围绕一个点进行选角度,刻意将材料的切人点调整好。

昭君出塞的故事,路人皆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但如果要说她的献身精神,为国请命、不计个人的崇高精神,那么可以另辟蹊径,拔高一步,选择昭君主动出击,丢掉她的举动是被动的、甚至说是被作弄的说法,经典的历史题材中挖掘出新奇的现实意义。

在爱国奉献立意上生发对高尚心灵的赞美,都是来源于对材料恰如其分的处理。

所以,从主题需要出发,切合主题,为主题服务,成了最受欢迎的时尚。

2.合理安排,不枝不蔓。

要做到恰当选材,就对掌握了的典型材料,进行合理安排:或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根据文体结构,或依照时空顺序,或遵从认知规律。

作文不是堆沙子,随随便便一仍就万事大吉;它需要根据主题需要进行裁剪、切割、舍弃、挑选等,从而达到自然、顺气、理中的目标。

不仅如此,对材料的选取还要做到集中,不枝不蔓。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

二是记叙类的文章的写作可以发扬“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的精彩,只要安排得当,叙述得法,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凸现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