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模心得体会(15篇)

建模心得体会(15篇)

建模心得体会(15篇)建模心得体会1说起心得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的时候我也参加了建模培训,以为今年老师和去年讲的差不多,觉得自己不用怎么听就行了,反正内容差不多,其实不然,在此期间,确实有的老师和去年讲的题目一样,可是却发现去年对那些题目根本没有真的理解,还有去年很难理解的东西今年看着比去年好理解多了,有时心里想去年要是静下心来,说不定早理解了。

今年只要愿意看,就会理解一些东西,发现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难。

有时人不是被问题的本身打败,有时没进入就被自己打败了。

今年培训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不同的面孔,接触了不同的老师,不同的风格。

我是计教班的学生,培训的老师有的是数教班的老师,可能要不是建模培训,就无法一览他们的风采。

我同学问我:“你在学校参加培训给你们钱不?”我说:“我们跟老师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不交钱就好了,怎么给我们钱呀?”的确,我们参加了培训,可能失掉打工的机会,但是我不后悔,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学到了知识,我们还没有毕业,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而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友情的温暖。

那天我生病了,他们陪我一起看病,那给我力量的双手,那关爱的眼神,那关切的话语,那每一个平凡再也不能平凡的动作。

我想不仅仅是一杯水的问题,这一切在脑海里都定格了,他们都是我一生的朋友!他们都说我们是大部队,确实,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追求,永恒的友谊!总之,今年的培训,比去年学到了多了一点,其实学习是靠自己的,“师傅领进门,关键是靠自己嘛!”老师只是引导我们,要想让暑期培训的知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自己可得好好的“消化”呀!不然的话会觉得用不上,不会用,消化的过程需要静下心来。

这是我从去年的和今年的培训中得到的。

建模心得体会2一、数学建模推广月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数学建模,以便于本协会其他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新生报到后,我们以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通过宣传和组织,展开数学建模推广活动,向广大同学介绍数学建模相关知识,推广月的主要内容有:数学建模竞赛的介绍,数学建模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的介绍,数学建模相关软件的推广等。

推广月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横幅、宣传材料、人工咨询等。

二、组织学生参加每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一年一度的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将于9月15日左右如期举行,届时本协会将在相关指导老师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参赛队伍参加此次大赛,力争为我校争取荣誉。

三、年度会员招收工作。

在校社团管理部统一安排的时间,展开新会员招收工作,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并适量吸收大二学生,为协会增加一些新鲜力量,为协会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招新活动将持续两到三天,在两校区同时进行。

四、干事招聘会。

在招新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在全校范围内的,由协会内部主要负责人组成评审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招收一批具有突出能力的新干事,组成一支新的工作人员队伍,为更好的开展协会活动和服务会员打下基础。

招收新干事部门有:办公室、外联部、实践部、宣传部、科研部、网络信息部。

五、数学建模专题讲座。

邀请本协会指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举办三到四次数学建模专题讲座,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了解数学建模、学习建模知识的平台。

六、会员大会。

拟于每年10月下旬和12月上旬,召开两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数学建模协会会员大会;会间将有请协会的辅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数学建模学习体会(2) 海等和其他兄弟协会。

届时几位辅导老师将介绍数学建模的意义和魅力,并讲述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来历、发展、参赛形式和我校每届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等,让新会员更快的认识数学建模,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其更好的参与以后协会的活动。

七、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建模的广泛参与性,我们拟于每年11月中旬举办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赛将分为4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评选出获奖作品。

比赛结束之后将举行颁奖大会,为各个参赛组获奖选手颁发奖品。

八、数学建模经验交流会。

为加深我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的了解,帮助同学们参与到数学建模事业中去,我们拟邀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选手与协会会员一起交流比赛经验,并由获奖选手回答提问。

九、大学生数学建模协会的建设与信息服务。

在有关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本协会的本着服务会员、交流心得、学习经验、传播知识的原则,对各种数学建模相关知识(论文、软件)进行发布,对校园内各种相关新闻信息进行报道,对各种同学们关心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本学期,我们将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在发挥宣传平台这一作用的基础上,着手举办一些时代性强、参与性强、灵活生动的网络活动。

心得体会范文建模心得体会3____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积极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两新”组织迅猛发展的新趋势,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要求,着眼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实施了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模式,使全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区域性党建模式,突破了单位建党模式的条框。

制约,有利于实现党组织和工作的全面覆盖,更好地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领导职能。

长期以来,我们党依靠执政权力将社会成员纳入到各种行政单位之中,同时将党的组织系统贯穿到每一个单位,对社会成员实行强有力的影响,即以具体单位为单元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建党模式。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出现了脱离行政机构之外的“两新”组织,这使依附于行政系统的党的垂直型、行政化、单位式的组织体系出现了“空白点”,党的工作出现了“盲点”。

基于这一情况,我们在具体实践中,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的趋势,制订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域性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

在实践中,我们依托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或专业市场,行业协会或专业团体、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建立区域性基层党组织,改变传统的以纵向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注重横向联合,以区域为主体,把区域内所有“两新”组织纳入建党范畴。

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考虑基层组织设置、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开展党组织活动,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面覆盖,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真正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者。

如奉化西坞街道依托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小区——力邦村,建立力邦村党总支,对周边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工作涵盖周边企业3000多名外来员工,将党的组织和工作渗透到了区域内各个企业,形成了社会、企业、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海曙、江东两个中心城区针对区域内楼宇经济迅猛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楼宇党建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中的作用。

区域性党建模式,克服了非公党建对企业主的过分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职能。

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践中,受企业主掣肘较大,企业党组织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关系,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促进企业、社会和谐发展上难有作为。

有的非公企业党组织还由于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方面过分依赖企业主的支持,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角色迷乱、职能错位的现象,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而区域性党建模式,作为对传统“单位建党”模式的拓展,党建的对象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把区域内的所有单位作为一个党建整体,推进组织建设,开展组织工作,从而克服了非公党建对某个具体企业主过分依赖的弊端,更加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发挥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作用。

我们在组织领导上,建立了县(市)区主抓、乡镇(街道、园区)负主责的工作责任体系,形成了区域性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党员,区域性党组织——楼宇(楼幢、楼道)党组织——党员等多种组织构架。

在组织阵地建设上,依托党员服务中心,采取集中建设、规范配套、共享共用方式予以解决。

在经费保障上,通过设立党费专项补助基金、财政列支、企业赞助等方式,确保区域性党组织必要的工作经费。

在党务干部配备上,通过下派兼职、区内公推、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拓宽党务工作者的选拔渠道,选配好区域性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同时通过“职业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管理,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适应工作需要。

区域性党建模式,顺应了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

加强教育管理是广大党员永葆先进性,做和谐社会建设排头兵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择业的高度自由化,大量的基层党员在城乡和产业之间频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

要把这些分布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处于不断流动之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其时时在组织视线之内,人人在组织管理教育之中,处处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表率,单纯的“单位建党”模式下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难以胜任,急需一种新的组织设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来补充加强。

为此,我们进行了各种探索,先后在基层党组织的组建方式上,形成了挂靠联建、强弱联建、村企联建、行业统建等组建模式,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提高了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

但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众多小型企业的党员常常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两新”组织的发展速度总是快于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发展速度,从而使在这部分单位流动的党员成了教育管理的“盲点”。

在推行区域性党建后,我们以区域的理念涵盖单位的概念,以动态的管理来突破条框的束缚,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规定: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基层党组织均应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对其加强教育管理;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有无建立党组织,均应在区域性党组织中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

形成了一种“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性的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

这种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党员的责任要求。

区域性党建模式,体现了“集约利用、共建共抓”的理念,有利于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的“单位式建党”模式,将每个具体单位作为一个单元,对基层党组织进行规划建设,容易造成党建设施的重复建设,工作力量的分散弱化,不利于集约利用、形成合力、提高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