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wénxiàn)计量学(Bibliometrics)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yánjiū)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dìngliàng)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5-12]。
这一术语(shùyǔ)最早是1969年由英国人A.普里查德(Alan Britchard)提出的。
文献(wénxiàn)计量学中常用的定律有如下几种。
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于本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
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区域,每区刊载的论文量相等,此时核心期刊和相继区域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
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本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
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
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齐普夫定律:齐普夫定律是美国学者G.K.齐普夫于本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词频分布定律。
它可以表述为: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
若用f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fr=C(C为常数)。
人们称该式为齐普夫定律。
普赖斯指数:1971年美国科学学家D.普赖斯提出了一个衡量各个知识领域文献老化的数量指标,即后人所称的“普赖斯指数”。
就是在某一知识领域内,把对年限不超过五年的文献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当作指数,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
其计算公式如下:P(普赖斯指数)=被引文献数量(小于或等于5年)×100%/被引文献总量。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
l.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可测度近年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该项指标用论文平均被引率反映了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定义:期刊前2年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占前2年论文总量的比例(相对数量指标)。
公式:影响因子= 某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 / 该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
2.期刊被引频次(cited numbher of journal)
可测度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学术影响力,是从信息反馈的角度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
该项指标从历史的角度,用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直接反映了期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定义:自期刊创刊以来全部论文在某一年被引用的总次数(绝对数量指标)。
3.反应速率(Anm3lacy index)
可测度期刊论文被利用的速度以及期刊对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问题的快速反应程度。
定义:期刊前1年发表论文在评价当年的被引次数占前1年论文总量的比例(相对数量指标)。
公式:反应速率= 某刊前西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次数 / 该刊前1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
4.平均引文率(mean citing rate)
可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引证文献)水平,考察期刊论文吸收他人学术思想的水平。
平均引文率通常可以反映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定义: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相对数量指标)
公式: 平均引文率=期刊参考文献总数/期刊论文总数
5.期刊他引率(non—self—cited rate)
可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定义: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相对数量指标)。
公式:期刊他引率=被他刊引用的次数 / 被引用的总次数
6.期刊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可测度期刊文献老化的速度。
文献的半衰期受学科的内容、性质等因素的制约。
一般来说,比较稳定的学科,其期刊半衰期要比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的学科,或者说发展较快、较活跃的学科的期刊半衰期长;基础理论学科的期刊半衰期要比技术学科的期刊半衰期长;历史悠久的学科期刊半衰期要比新兴学科的期刊半衰期长。
定义:某期刊现尚在被引用的全部论文中较新的一半的年代跨度。
7.论文相关研究成果获奖数
指论文发表后,相关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国家设立的四大奖数量和等级。
国家设立的四大奖为: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星火奖。
这是一项能直接反映期刊学术水平的指标。
8.基金项目论文比例
可测度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
定义:给定时间内,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和基金项目的论文与期刊论文总数之比。
9.国际著者论文数
指期刊发表外国作者论文的数量。
可测度期刊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的作用。
外国作者论文数包括外国作者独立撰写的论文和外国作者与国内作者合作的论文。
10.发表论文的机构数
可测度期刊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
机构分布越广,说明期刊具有开放性和作者队伍具有广泛性。
11. SCI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光盘版。
12.CSCI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13.标准规范化
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化程度(专家评定)。
14.论文平均发表周期
指评价当年全刊所有论文投稿到发表所需时间的平均值。
15.编校质量
指文字表达,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编排和校对质量(专家评定)。
16.装帧印制质量
指封面、版面设计与印刷、装订质量(专家评定)
17.人才培养
期刊在发现和培养科研人才方面所起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报告叙述)。
18.间接经济效益
指期刊论文发表后,促进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用所获得的重大经济效益(报告叙述)。
19.现代化建设
指在编辑、审稿、出版、稿件管理等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化的程度,以及有无光盘版、网络版的情况等(报告叙述)
20.优秀期刊获奖情况
指期刊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奖的数量、等级和年代。
21.发行量平均增长率
以期刊纵向比较为前提,体现在发行数量上近几年增长和下降的比例。
公式:发行量平均增长率=(当年反行量-给出的年代发行量 / 结出的年代发行量*年代跨度) ×100%
内容总结
(1)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5-12]
(2)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
(3)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