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观书有感》教案《观书有感》教案1 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假如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渐渐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展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说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老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如今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形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到达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根底上进展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形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的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的的途径。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才能,即使考虑不够准确,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看法、想法,提出质疑。
〔三〕小组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想法。
对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探究。
力争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为“后教”环节打下根底。
〔四〕集体交流展示:我设计的后教环节,完全按自学指导顺递下来。
先把重点放在有层次的读上。
初读——口齿清楚,字音准确;再读——读出节奏,字正腔圆。
范读配乐——激发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诗的意境。
这四步层层深化,充分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之后,一起讨论诗题中的“书”字,改成“塘”字,是否可以?引出难点。
并设计了填空,给学生一个台阶,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及时小结,从而明白诗中的道理。
进而总结: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进步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理论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之后学生延伸交流出示文章: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
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翻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开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开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效劳、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五〕当堂训练: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后两句诗所蕴含的道理。
因此让学生进展了理论练习,以此来加深理解。
并进展了课堂练习。
这些都是围3绕目的来设计,让学生真正在一节课中掌握难点,有所收获。
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读中悟理,容量大,学生即学又用,受益匪浅。
五.作业:默写古诗六.板书:观书有感池水清——活水人聪明——知识4《观书有感》教案2 教学目的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老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表达了他们对书的赞美。
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
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
注意亩彷徨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络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先小组再全班汇报。
师生重点交流鉴彷徨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翻开的镜子。
〔比喻〕彷徨:来回挪动。
〔动作理解〕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1.老师设疑问难。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
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风光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看到了什么风光?〔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
〕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
要像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改变,现代话神奇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交融,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考虑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比照诗中意,悟出真道理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宋朱熹美狄金森共同点:写书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一样。
《观书有感》教案3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p 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翻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彷徨”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详细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翻开的吗?)3、是的,这翻开的“镜子”可漂亮了。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着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讨论(2)指名交流(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敏)(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彷徨。
所以题目是(生读)(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四、背诵古诗: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敏。
同学们,这样行吗?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
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
(生齐背)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是千古名句。
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也是千古名句。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2、全班交流,师补充。
(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
有人说,可以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安康。
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
向成功迈进一步!《观书有感》教案4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概述《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
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络,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化道理。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