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礼仪1、春节习俗和禁忌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
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春节五天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义的春节的正节,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在这五天中充分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介绍。
饮食习惯:春节的饮食却实很有讲究,北方民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之说。
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
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形”,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吉利。
春节的另一种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两种,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咸皆有。
由于年与粘谐音,高与糕谐音,故吃粘糕即包含着年年高,即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变成了年糕。
居室布置:传统上,春节的居室布置要四贴: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贴窗花。
贴春联:起源于民间为驱鬼避邪而在门两侧悬挂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邪之功效),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于春节张贴对联歌颂天下统一国泰民安,乃有此俗。
《宋史*蜀世家》记载了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新春"贴年画:从内容上看,多迎合广大群众的求吉庆心理,以丰收,多子,多福,多寿为题材常见的有"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馗卫福"等。
我国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山东潍坊等地。
贴福字:俗称迎春贴福,是祈求新的一年丰调雨顺,人寿年丰,贴福字时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谐音"福倒(道)了"。
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贴窗花:窗花来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等,形状不一,创作自由,其题材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肥猪拱门","老鼠娶亲","连年有余"。
但所用材料却十分统一,大红纸配少量金铂,彩光纸,此俗在广大农村历经百代,至今不衰……春节的团拜活动:按传统习惯春节的团拜有一定时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邻居或自家亲戚之间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携带夫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则是姑表亲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对于那些不在本地或难于见面的亲朋故旧,还可以寄送贺年片,此俗起于汉代,至清康熙年间定制,称"年贴,年片",上写节日祝词,寄送亲朋,以增进友谊。
亲朋之间相互走动时,长辈对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还要给压岁钱,通常压岁钱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
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
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
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
因为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
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
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
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
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
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
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利。
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甚至忌杀生。
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
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
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1、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
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
5、忌吃药。
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6、忌动针钱。
7、忌斧子劈木柴。
8、忌借钱。
9、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
10、白天不可午睡。
11、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12、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
13、忌向人讨债。
14、忌洗衣。
此外,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来劝说制止。
大年初二风俗禁忌:女儿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要好事成双。
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
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
大年初四风俗禁忌:禁忌出门,都在家,因为民间说灶王爷来查户口,不可外出。
大年初五风俗禁忌:民间称“破五”“五穷”忌走亲访友、可以打扫卫生、将垃圾送走称为“送穷出门”。
吃水饺、忌讳吃藕,忌梳头。
大年初七风俗禁忌:称“人日”,忌讳动针线,不用刑法,不罚孩子等。
大年初八风俗禁忌: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
俗言多变,物随人意,各地风俗不同,但是无非是讨个口彩,图个吉利。
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羊、四日猪、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是说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
为此又有“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羊、四日不杀猪、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之说。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谷子生日”,祭田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2、元宵节习俗和禁忌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舞龙灯舞龙灯,也称龙舞。
在古人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古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舞龙灯也就成了一项元宵节的活动。
踩高跷、舞狮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相传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送孩儿灯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灯”与“丁”谐音)。
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