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因此本文主要拙政园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它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分区、各级园路、铺地、园林建筑、小品等要素,并对其处理手法,规划设计理念,以及造型,材料,体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论述,归纳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并总结出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布局分区建筑小品园路铺地结构工程正文:江南自宋朝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地方,私家园林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其中苏州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其许多独特之处。
无论说到古典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得不提到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园路铺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图(1)图(2)1.拙政园空间布局及分区江南私家园林深处市井之内,造园受用地面积所限,不可能像皇家园林那样以“千尺为势”的原则对园林的整体景观布局进行控制,而是退而求其次以“百尺为形”的原则来把握园林的整体景象布局,结合尺度略小、封闭程度各不相同的庭园空间产生景象的不断变换,以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创造出景象丰富的园林。
拙政园位于住宅的北侧,分为中部和西部两区,面积约为20293平方米,是苏州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
布局以水为主,初建园时,利用洼地积水,浚治成池,环以林木,造成一个以水为主的风景园,虽屡更园主,历经多次改建,其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自然的特征仍能沿袭不替。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范围,面积约为12193平方米,其中水体面积约为4203平方米,约占中部面积的三分之一,山体面积为228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99平方米,平地面积约为3003平方米,分别占中部面积的18.76%、22.14%、24.63%。
图(3)拙政园分层平面结构(总平面、山水、植物、建筑)1.1总体特征拙政园由于园林占地面积较大且与住宅建筑相对分离,所以,在对空间的营造上,造园师具有较多的主动性,园主的意图有较大的表达余地。
拙政园的空间特征是以水池作为整个园林的构图中心,通过围墙、廊架、建筑小品、山石、水体、植物等各种景观元素,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空间的分割与组织,并运用主次空间相配、借景、障景的方式完成园区各个空间的互动,形成相互关联的空间体系。
1.1.1结构体系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山水间架结构组成的园林主体空间。
拙政园的中部是江南园林中结构体系的典范,水池的面积占全园的三分之一,是以水池作为整个园林的构图中心,通过路径、廊架等进行空间的分隔与组织。
园林建筑在空间的组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筑、游廊和其它景观元素形成相互关联的空间体系,既具有较严谨的秩序,又蕴涵了灵活与变化。
如上图(3),用分层的方式显示了拙政园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
通过山水体系的布局基本形成了园林的整体性空间结构;建筑位置的经营进一步划定和完善了空间的细部结构;园林植物依附于山水和建筑的布局之上,使山水和建筑庭院空间中增添了许多变化的因素。
1.1.2空间层次拙政园的空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次为园区,主要依据园林的空间位置和结构来划分。
据此,拙政园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园区如图(4)。
图(4)拙政园第一层分区2). 第二个层次为景区,主要依据水体、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间。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于变化的风景,江南私家园林在布局上,采取划景区和空间的办法。
以拙政园中部园区为例来说,园区分为五个景区,如图(5):枇杷园景区、远香堂景区、小飞虹景区、见山楼景区、一池三山景区。
(1)枇杷园景区位于中部园区东南角,以植物造景意境为主。
主要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围绕玲珑馆组成的品字形和嘉宝亭组成一个景区空间。
(2)远香堂景区包括黄石假山、远香堂和倚玉亭,空间边界由山石和游廊围合。
景区东、南两面围合,西、北两面开敞。
(3)小飞虹景区空间边界由香洲、倚玉轩和游廊组成,内有三重院落,一水相带,各具特色。
第一重香洲的水面半开半合,外与东西视觉轴线相接,内接小飞虹水院为第二重水院;小飞虹水院,廊桥似隔非隔,视线通透;第三重为小沧浪水院,封闭内向。
三重水院加强了整个景区的空间深度。
图(5)拙政园第二层分区(4)见山楼景区拙政园的空间特征分析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由游廊、郁闭的树林和临水建筑组成边界;三条爬山廊竖向上错综变化。
(5)一池三山景区景区主要以水体和三个岛屿组成,四面临水,空间通透,是中部园区的中心地标景区。
3)、第三个层次为景点,主要通过建筑定位空间,这些景点相对独立,有明确的可感知的边界和一定的主题,空间意义完整。
以拙政园中部园区为例来说,园区分为22个景点。
(1)枇杷园景区包括听雨轩、嘉实亭、玲珑馆、海棠春坞、绣绮亭5个景点。
(2)远香堂景区包括黄石假山、远香堂、倚玉轩亭3个景点。
(3)小飞虹景区包括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松风亭、香洲、别有洞天6个景点。
(4)见山楼景区主要包括见山楼及其西南边的黄石假山2个景点。
(5)一池三山景区包括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北山亭3个景点。
(6)另还有3个相对独立的点景,包括梧竹幽居、倚虹亭和绿漪亭。
2.园路系统园林道路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连接交通和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
它像脉络一样,把景观的各个景区连成统一的整体。
而在古典园林中,园路本身更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典园林中的道路工程包括园路布局、路面层结构和地面铺装等的设计。
2.1园路的分类2.1.1 主路联系园内各个景区、主要风景点和活动设施的路。
通过它对园内外景色进行剪辑,以引导游人欣赏景色。
宽7~8米。
图(6)2.1.2 次要道路设在各个景区内的路,它联系各个景点,对主路起辅助作用。
考虑到游人的行为特点,在园路布局中,还应为游人由一个景区到另一个景区开辟捷径。
宽3~4米。
图(7)2.1.3 小路又叫游步道,是深入到山间、水际、林中、花丛,供人们漫步游赏的路。
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l米。
图(8)2.1.4 园务路为便于园务运输、养护管理等的需要而建造的路。
这种路往往有专门的入口,直通公园的仓库、餐馆、管理处、杂物院等处,并与主环路相通,以便把物资直接运往各景点。
在有古建筑、风景名胜处,园路的设置应考虑消防的要求。
2.2园路的设计园路的设计包括线形设计和路面设计。
后者又分为结构设计和铺装设计。
线形设计在园路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可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平曲线设计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竖曲线设计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超高等。
园路的线形设计应充分考虑造景的需要,以达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应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以保证路基稳定和减少土方工程量。
2.2.1 结构设计园路结构形式有多种,典型的园路结构分为:(1) 面层路面最上的一层。
它直接承受人流、车辆的荷载和风、雨、寒、暑等气候作用的影响,因此,要求坚固、平稳、耐磨,有一定的粗糙度,少尘土,便于清扫。
(2) 结合层采用块料铺筑面层时在面层和基层之间的一层,用于结合、找平、排水。
(3) 基层在路基之上。
它一方面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荷载,一方面把荷载传给路基。
因此,要有一定的强度,一般用碎(砾)石、灰土或各种矿物废渣等筑成。
(4) 路基路面的基础它为园路提供一个平整的基面,承受路面传下来的荷载,并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如果土基的稳定性不良,应采取措施,以保证路面的使用寿命。
此外,要根据需要,进行缘石、雨水井、明沟、台阶、种植地等附属工程的设计。
2.2.2 铺装设计中国园林在园路面层设计上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有下述要求:(1)寓意性中国园林强调“寓情于景”,在面层设计时,要有意识地根据不同主题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纹样、材料来加强意境,表现人文景观和园林艺术的有机结合。
(2)装饰性园路是园景的一部分,应根据景的需要做出设计,路面或朴素、粗犷;或舒展、自然、古拙、端庄;或明快、活泼、生动。
园路以及不同的纹样、质感、尺度、色彩,以及不同的风格和时代要求来装饰园林。
2.2.3 装饰方法(1) 花街铺地它以规整的砖为骨,和不规则的石板、卵石、碎瓷片、碎瓦片等废料相结合,组成色彩丰富、图案精美的各种地纹,如:人字纹、席纹、冰裂纹等。
图(9)(2) 卵石路面采用卵石铺成的路面耐磨性好、防滑,具有活泼、轻快、开朗等风格特点。
(3)雕砖卵石路面它又被誉为“石子画”,是选用精雕的砖、细磨的瓦或预制混凝土和经过严格挑选的各色卵石拼凑成的路面,图案内容丰富,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图(10)(4)嵌草路面把天然或各种形式的预制混凝土块铺成冰裂纹或其他花纹,铺筑时在块料间留3 cm~5 cm的缝隙,填入培养土,然后种草。
如:冰裂纹嵌草路、花岗岩石板嵌草路、木纹混凝土嵌草路、梅花形混凝土嵌草路。
(5) 块料路面它是以大方砖、块石和制成各种花纹图案的预制水泥混凝土砖等筑成的路面。
这种路面简朴、大方、防滑、装饰性好。
如:木纹板路、拉条图(11)水泥板路、假卵石路等。
(6)整体路面它是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彩色沥青混凝土铺成的路面。
其平整度好,路面耐磨,养护简单,便于清扫,多于主干道使用。
(7)步石在绿地上放置一块至数块天然石或预制成圆形、树桩形、木纹板形等铺块,一般步石的数量不宜过多,块体不宜太小,两块相邻块体的中心距离应考虑人的跨越能力的不等距变化。
步石易与自然环境协调,能取得轻松活泼的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