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0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X、Y 代表元素,a、b、c 是组成A、B、C 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

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 或e 表示。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 X 为N、P 元素,a、b 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B. 绿藻细胞内单体结构d 的种类有8 种,蓝藻细胞中d 的种类有4 种C. 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所有种类的e,而植物细胞一般可以合成所有种类的eD. A、B 的多样性由d 中的n 充分体现,C 的多样性由e 中的R 充分体现【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形:1、本题的突破口是A→B→C,进而推测出A是DNA,B是信使RNA,C是蛋白质;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c表示氨基酸;X 为N、P 元素;Y为N元素。

2、d表示核苷酸,n为含氮碱基,f表示五碳糖,m表示磷酸;3、e表示氨基酸。

【详解】A. 根据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核酸才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A错误;B. 绿藻和蓝藻细胞内都含DNA和RNA,核苷酸的种类都有8 种,B错误;C. 人体细胞有8种必需氨基酸不能合成,植物细胞一般可以合成所有氨基酸,C正确;D. C蛋白质的多样性除了与e中的R有关,还与氨基酸的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空间结构被破坏,则其功能丧失B.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细菌的遗传物质只有DNAC. 拟核中的DNA 不会和蛋白质结合D. 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答案】C【解析】【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详解】A.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空间结构被破坏,则其功能丧失,A正确;B.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C. 拟核中的DNA 没有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但复制和转录时也会和酶结合,如DNA聚合酶等,C错误;D. 水绵是真核生物,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D正确。

故选:C。

3.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溶酶体、液泡、中心体都是含有磷脂的细胞器B. 内质网既能参与蛋白质、脂质的合成,还能参与物质的运输C. 膜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因此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无关D. 就目前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第一个真核细胞在距今约35 亿年前出现【答案】B【解析】【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详解】A. 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含磷脂,A错误;B. 粗面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质的合成,B正确;C. 膜蛋白也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和运输,C错误;D. 就目前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第一个原核细胞在距今约 35 亿年前出现,D错误。

故选:B。

4.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离子泵,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

下列有关推测不正确的是A. 该离子泵作用的结果使细胞液中的Na+浓度降低从而保护了有些酶B. 该离子泵作用的结果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C. 该离子泵工作时会伴随ATP 的水解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可能会降低该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关键要从题中获取信息,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是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

【详解】A、该离子泵作用的结果使细胞质基质中的Na+浓度降低从而保护了有些酶,故A错误;B、由于该载体蛋白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故B正确;C、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ATP供的能,故C正确;D、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如果抑制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植物细胞吸水能力降低,故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 复制的酶B. 酶在发挥其催化作用的过程中,空间结构不能发生改变C. 有些酶可以通过转录产生,有些酶可以在其提取液中通过盐析的方法获取D. 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正确操作顺序为: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加入缓冲液→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答案】C【解析】【分析】1、盐析: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

2、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

因此,DNA 的合成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3、酶催化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但保存酶需要低温条件。

【详解】A、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B、酶在发挥其催化作用的过程中需要和底物结合,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B错误;C、有些酶是RNA,可以通过转录产生,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可以通过盐析方法获取,C正确;D、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正确操作顺序为: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错误。

故选:C。

6.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

图中I 至IV 过程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

细胞1 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 可以无限增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1 内大部分酶活性降低,细胞2 和细胞1 的遗传物质相同B. 一般情况下,浆细胞的细胞周期比血细胞的要短C. Ⅰ过程中成体干细胞的DNA 未发生改变,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 效应T 细胞作用于细胞1 和细胞2 使其死亡并被清除,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Ⅰ表示细胞分化;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因此Ⅱ过程表示细胞衰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因此过程Ⅲ表示细胞癌变;Ⅳ表示细胞凋亡。

【详解】A、细胞1是衰老细胞,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而细胞2是癌变细胞,其形成原因是基因突变,即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因此细胞2和细胞1的遗传物质不同,A错误;B、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C、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并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D、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D。

7.关于人体有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 第一、二阶段产生的中间产物可为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B. 第二阶段有CO2的产生,但是无ATP 的生成C. 第三阶段为[H]与O2反应,只需要一种酶的催化D. 人体所有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都一定等于消耗的O2 量【答案】A【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详解】A、第一、二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可为糖、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原料,A正确;B、第二阶段有少量ATP 的生成,B错误;C、第三阶段为[H]与O2反应是一系列的反应,需要多种酶的催化,C错误;D、如果以脂肪作为呼吸底物,耗氧量大于产生二氧化碳的量,D错误。

故选:A。

8. 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A. 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B. 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C. 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D. 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答案】A【解析】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ATP,场所是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故A正确;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无氧呼吸作用都能形成ATP,所以此时光合作用不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故B错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并释放氧,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二、三阶段,都有ATP生成,但只有第三阶段消耗氧气,故C错误;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故D错误。

【考点定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9.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将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B. 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也可在解离前使用卡诺氏液固定C. 观察线粒体利用了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D. 观察DNA、RNA 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是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因此可根据某些化学试剂产生的颜色反应鉴定相关有机物的存在。

【详解】A、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是活细胞,不能被龙胆紫染色,A错误;B、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也可在解离前使用卡诺氏液固定,B正确;C、观察线粒体,利用了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错误;D、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步骤: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等位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真核细胞中都有等位基因B. 一对相对性状一定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C. 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而来D.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的基因就是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就是等位基因。

3、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详解】A、纯合体的细胞中不含等位基因,A错误;B、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对相对性状可能由一对或几对基因控制,B错误;C、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而来,C正确;D、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实验方法、技术及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 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B. 孟德尔和摩尔根的杂交实验研究中都应用了假说演绎法C.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答案】D【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