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的足迹——《名画百篇赏析》第二章第二节一、教学设计思路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从地位作用看: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

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

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

这些内容井然有序。

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

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难。

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

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1. 教法(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2.学法(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五、课时/教具准备1.课时:2课时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比较式导入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王维的《雪溪图》。

问题一: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问题二:绘画的手法上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江帆楼阁图》比《雪溪图》在设色上来的更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尊贵豪华。

而《雪溪图》画面来的更加安逸、恬静、安详。

图1:导入图示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1.“北”方系统作品比较(1)比较: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了系统的水墨山水作品,现在我们跟水墨山水画大师的抽象作品作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先选北方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作品与李成《晴岚萧寺图》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溪山行旅图》作者简介: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

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

善画山水,重视写生。

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

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

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

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

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

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作品简介: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

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作品欣赏: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

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

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

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

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

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晴岚萧寺图》作者简介: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

字咸熙,系唐宗室后裔。

世居长安,后因避乱迁居山东益都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境内),人称李营丘。

宋初,移家淮阳,依附于知州卫融,醉死客舍中。

能诗文、善琴弈,以儒道自业,博涉经史,擅画山水,尤以平远寒林著称。

初师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创寒树"蟹爪"画法及山石"卷云皴",为"李郭画派"始祖,又与关仝、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画风气象萧疏,好作简笔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

其画当时即备受珍重,四方索求,不可遽得,况且性情清高,不愿为豪门所役,曾言:"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

"(见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画迹至北宋所剩无几,以至米芾欲作"无李论"。

画风对宋元及后世山水画影响巨大。

现存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轴》,系宋摹本,当与其画风相去不远,弥足珍贵。

作品简介:《晴岚萧寺图》是中国五代时期画家李成的国画作品。

该画绢本设色,幅面111×56厘米,现流落于美国纳尔逊—艾琼斯博物馆。

作品欣赏:《晴岚萧寺图》是一幅较能体现李成风貌的作品,但是否是李成真迹仍存疑点。

李成的作品在《宣和画谱》中著录计一百五十九件,但在民间流传绝少,一是因为其出身唐宗室贵族,不轻易为人作画。

二是因为其孙子李宥作了开封府尹,大量收购乃祖遗作。

到了米芾,他所见的李成真迹只有两本,赝品倒有三百本,从此侧面可以见得李成的画影响之大。

不容置疑,李成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宋代中期的山水几乎都是学李成的,因此这幅画可能正是由当时李成画派的画家所绘。

《晴岚萧寺图》面两座高峰重叠,在半山腰间有一座寺庙,山坡近处又有溪水木桥,远处一条白练垂下,整个构图颇具气势。

画上钤有宋朝尚书省的印章。

(3)溯源:为什么同样是北方水墨山水,李成和范宽、关仝、荆浩的水墨山水有这样的区别呢?原因很复杂?原因之一是因为李成生长的地方不像范宽,那里没有险峻的终南山;荆浩,那里没有雄伟的太行山;他生长在山东,那里没有雄奇险峻的山峰。

”图2:北方水墨山水绘画(三)拓展水墨画的多样性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匡庐图》作者简介:荆浩,是中国绘画史上带有转折性的、划时代的伟大画家。

在荆浩之前,人物是画主要的绘画种类。

在荆浩之后,山水画是主要的绘画种类。

但我们对荆浩的生平,知之甚少。

荆浩,五代后梁,字浩然,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

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

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

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荆浩是怎么样一位山水画家呢?我们说荆浩是北方山水画“雄奇险峻”风格的奠基人。

是王维水墨山水的推进者。

作品欣赏:《匡庐图》荆浩的《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之说以荆浩画庐山,是作为隐士在太行山的贤者与匡裕有情感上的一致。

或者说借匡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

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

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

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一)比较式导入屏幕出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荆浩的《匡庐图》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水墨山水画问题二:那与之前一堂课所学的水墨画技法上有什么区别吗?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前一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北”方的山水画,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南”方的山水画。

北(险峻)南(秀美)。

图3:导入图示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1.“南”方系统作品比较(1)比较:南方水墨山水风格和北方水墨山水风格。

哪种风格影响更深远?学生讨论后,小结: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雄奇险峻,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平淡天真。

平淡天真的风格影响更为深远。

因为平淡天真的风格更能表现画家的灵魂。

(2)欣赏:《江岸望山图》,《六君子图》为什么倪瓒能登上水墨山水画的发展顶峰?教师小结:倪瓒的作品之所以好,就好在平平淡淡。

倪瓒画的山,不是崇山峻岭,“类剑插空”而是平平淡淡。

倪瓒画的河,不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而是平平淡淡。

倪瓒花画山水,不仅不着色,连浓墨也不着一笔,可谓平平淡淡。

教师问:平平淡淡有什么好?平平淡淡不是肤浅、简单,而是“绚烂之极”、“天真幽淡”、“闲远清韵”,一句话,平平淡淡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明代董其昌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

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才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江岸望山图》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一作(1306—1374),元代杰出画家。

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牛阳馆主、萧闲仙卿,东海瓒、瓒、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无住庵主、沧浪漫土、荆蛮民、曲全叟等,以云林两字最常用,人皆称为云林先生。

元锡(今属江苏)梅里镇人。

倪家富有资财,性情狷介,自幼好学。

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

清高绝俗,胸襟淡泊。

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

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

画法特点,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用笔善用侧锋,多画折带皴,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以淡泊取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