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30.00)1.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分数:1.50)A.子产B.邓析√C.李悝D.商鞅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法制史的考题很多考查细化记忆,所以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最好将选项涉及的知识点都简单回顾,以便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上述四人的成果或事迹分别是:子产铸“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邓析编订《竹刑》;李悝颁布成文法典《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封建性质法典;商鞅在秦国变法。

重要法律人物的作为或成就一定是考试重点。

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三不去”制度是对丈夫休妻权的限制,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妻子在夫家守过三年孝。

妻子为之守孝的对象是(分数:1.50)A.丈夫B.公婆√C.自己的父母D.夫家的祖辈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

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已尽子媳之道,亦不能休妻。

“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休妻的限制,但根本上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

从逻辑上分析一下另三个选项,为丈夫守孝则无所谓丈夫休妻了,嫁入夫家之后再为自己父母守孝是不合礼法的,再者,通常守孝都是儿子为父母、或者长孙为祖父母,对于已婚妇女而言则首要的是公婆,而且祖辈的概念太宽泛,所以只能是B选项。

类似“七出三不去”这样长期延续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

3.我国上古史料典籍中的“眚”是指(分数:1.50)A.惯犯B.偶犯C.故意D.过失√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刑法原则。

史籍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

古书上的生僻字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有些只能简单记忆。

现代法律概念在古代的名称是考试重点。

4.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分数:1.50)A..讼√B..告C..狱D..诉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司法制度。

西周时期将诉讼称为“狱讼”、词讼,针对诉讼案件的性质,对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已有所区分。

其中“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狱”与“讼”,大致相当于近世的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因其性质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有差别。

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

跟当代法律制度有对比的知识点一定是重点。

5.比较完善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分数:1.50)A.禹刑B.汤刑C.吕刑√D.法经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立法概况中的《吕刑》。

西周经成康之治后,至穆王时国势渐衰,财政拮据。

周穆王为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

它应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吕刑》继承并贯彻了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而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明于刑之中”),提出惩罚与罪行相符(“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上下比罪”),结合具体案情灵活处断(“刑罚世轻世重”“轻重诸罚有权”)、案情不能确定时从轻不从重(“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等审案原则,还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

可以结合西周的法律思想的内容如明德慎罚、罪刑相符等来理解和记忆《吕刑》中的内容。

《禹刑》《汤刑》分别是夏、商时期法律的总称,《法经》是李悝在魏国颁布的成文法,上述都有其时代背景的特点,均可结合理解。

重要法典中的特别或者开创性内容一定是考试重点。

6.下列选项中,属于西周司法官责任制度的是(分数:1.50)A.三宥之法B.三风十愆C.三赦之法D.五过之疵√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罪名。

本题也可以将另外三个概念比较记忆:“三宥之法”表明西周在定罪量刑时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周礼·秋官·司刺》载有三宥之法:“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三风十愆”之规定,即官吏有巫风(庭内起舞、沉溺酒歌等)、淫风(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等)、乱风(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疏远贤德高土、亲近庇护小人等)三类恶劣风气以及与之相关的十种行为者,将受到墨刑等的处罚。

“三赦之法”是针对老幼愚笨者的宽大处理、赦免其罪,“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

“五过之疵”即司法官的五种罪过:“惟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惟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

有特色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

7.我国奴隶制的五刑为(分数:1.50)A.笞、杖、徒、流、徙B.昏、墨、贼、赎、鞭C.墨、劓、剩、宫、大辟√D.折杖、充军、刺配、迁徙、凌迟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有关商朝刑事立法中的奴隶制五刑。

五刑制度在我国古代是流传并发展变化的:奴隶制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曹魏恢复五刑后,到晋代五刑变为死、徒、笞、罚金、赎刑;北魏五刑为死、流、徒、鞭、杖;北周五刑为杖、鞭、徒、流、死;隋朝《开皇律》最终形成封建制五刑为笞、杖、徒、流、死。

此类在一定沿革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制度,一定是重点,而且要特别注意梳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以便不同时期比较记忆和区分。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的编纂者是(分数:1.50)A.商鞅B.子产C.邓析D.李悝√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四节中的法经。

首先必须确定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法经》,然后其编纂者是李悝。

同时联想一下相关知识点:商鞅是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子产是铸刑书于鼎首次公布成文法,邓析是编制《竹刑》。

9.《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等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罚的篇目是(分数:1.50)A.盗法B.贼法√C.具法D.杂法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四节中的《法经》。

现代用语中“盗”“贼”总是连用,但是古代“盗”针对的是侵犯财产犯罪,“贼”针对的是侵犯人身犯罪,故而在《法经》等古代法律文献中有所区别。

此处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法经》之类的重要法律文献必须从制定或颁布的背景、主要编制者、内容、特点和历史地位几个方面全面理解,这几方面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理解时要注意思考这些联系。

1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______”。

(分数:1.50)A.商刑B.汤刑√C.吕刑D.九刑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汤刑。

夏商两朝的法律总称分别为禹刑和汤刑,都带有对祖先或者朝代建立者的尊敬与怀念之意,故以大禹和商汤的名字命名。

11.商朝有“三风十愆”的规定,其中三风中的巫风是指(分数:1.50)A.庭内起舞、沉溺酒歌√B.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C.巫蛊乱政、残害忠良D.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商朝立法概述。

对于古代的这些名词概念,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意思揣度,除非古文功底深厚,否则只能细心识记。

巫风虽然带有“巫”字,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官吏只顾吃喝玩乐、不理政事;淫风则指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生活作风层面;乱风则指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侧重执政思想观念和用人方面。

12.关于奴隶制五刑,流行的说法认为最早源于(分数:1.50)A.上古祭祀活动中的献俘、杀俘仪式B.原始社会后期军法、军令的积累C.先进部落苗民的刑罚√D.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观念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

虽然一般的理论都认为我国最早的法律制度是起源于祭祀活动、军法和军令等,也带有浓厚的神权法思想,但是在具体问题上还是要细致地认识和理解,例如本题中的奴隶制五刑,尽管也与A、B、D三选项密不可分,但是从源头上来看还是先进苗民的刑罚。

13.下列关于奴隶制五刑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50)A.五刑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孝经·五刑》B.剕刑的具体做法是断人之足,或者斩人之趾C.大辟的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D.五刑是上古时期所有刑罚的总称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五刑”。

五刑起源最早见于《尚书·吕刑》;剕刑的具体做法包括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大辟是死刑的总称,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五刑是上古的“正刑”,而不是所有刑罚的总称,除正刑外,还有鞭扑、流刑、劳役刑等。

14.下列各选项,不属于《吕刑》内容的是(分数:1.50)A.阐述了苗民无德滥刑而遭受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以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B.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所以要发布于众,让臣民皆“知所避就”√C.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惩罚与罪行相符D.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制度化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立法概况有关《吕刑》的介绍。

《吕刑》继承并贯彻了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而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从这一基础出发,可以设想《吕刑》中刑罚不会严苛,除此之外,具体制度方面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

强调刑无等级是战国封建地主阶级法律思想的主张,法律要公布为民所知也是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于鼎等之后的事,不可能属于西周的做法。

对某法典或者制度的特点、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与其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法律思想特点相结合来理解、判断。

15.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其中“冠婚之礼”称为(分数:1.50)A.吉礼B.宾礼C.嘉礼√D.婚礼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礼与刑的关系。

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是祭祀之礼,古人认为祭祀鬼神、祭祀祖先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故称祭祀之礼为吉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军礼是行兵打仗之礼;宾礼是迎宾待客之礼;嘉礼是冠婚之礼。

冠婚之礼包括成年加冠和结婚两方面,因而不只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婚礼。

此外,吉礼和宾礼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需要注意具体含义。

16.渎职方面的犯罪是西周三大类主要罪名之一,典型的罪名就是司法官的“五过”之疵,五过之中的“惟货”是指(分数:1.50)A.利用职权,报私恩怨B.贪赃受贿,敲诈勒索√C.秉承上意,依仗权势D.接受请托,徇私枉法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罪名。

西周的罪名比商朝发达,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性犯罪,如违抗王命罪;二是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等方面的犯罪,如“寇攘奸宄”(劫夺窃盗);三是渎职方面的犯罪,如司法官的“五过”之疵(弊端):“惟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惟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