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课件
•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在洌洌的秋 霜中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 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 首不必引述的诗。 •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 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 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 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 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 散的亲人的查访。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 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 藏着什么法术呢?”
解读标题:何谓“文化”
•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 个方面。 (舶来品) •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 陶冶、品德的教养,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解读标题:旅
• 旅 • 基本词意:出行的(旅行),在外作客的(旅居)。这也 是全书分了两大部分的原因之一。
• 《文化苦旅》中有祖国的大江名川,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 体的描述。作者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 脚印的所在,《文化苦旅》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 而是人文山水。
第一站:甘肃敦煌
敦煌石窟:藏经洞穴 敦煌石窟:石窟壁画 鸣沙山、月牙泉
阳关
《道士塔》
文化:敦煌文物大量流失的故事 • 奇人遇奇事 • 道士成了莫高窟的守护神 • 发现藏经洞 • 引起人们对莫高窟的重视 • 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 斯坦因与王道士 • 官员千万百计窃为己有
• “既然外人如此眼热,可见它们确实是全人类的精粹,放 在外面也罢了;只是,它们记录了我们历代祖先的信仰与 悲欢,我们一有机会总要赶过去探望它们,隔着外国博物
馆厚厚的玻璃,长久凝视,百般叮嘱。
• 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的很长很长,几乎环绕整个地球。那
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
《文化苦旅》
余秋雨简介
• 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 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 名艺术理论家. •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 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 业于培进中学(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 高级中学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 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 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 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 校)。学校复课后苦读中国古代文 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又参 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 束。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 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 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 涵义为:知行合一
《文化苦旅》文中的文化之苦
•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
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 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 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余秋雨
《沙原隐泉》
• 鸣沙山、月牙泉
• 重点写景的少数几篇文章, 其实作者企图对敦煌文化 的产生而寻找源头:简单
到圣洁、机巧到沉醉。
•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 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 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 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 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 有风韵。”
延伸到整个世界轻 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文人的魔力:把偌大一个世界的 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 文化的永恒:当峨冠博带早已零 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 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 人心,永不漫漶。 • 文人的悲哀:长安的宫殿,只为 艺术家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 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 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 人....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
《文化苦旅》的结构
• 全书共37篇,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 游历山川,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 文。 • 28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 《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 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 《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 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 《五城记》《夜航船》《废墟》《夜雨诗 意》《笔墨祭》《藏书忧》《漂泊者们》 《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 9篇《牌坊》《庙宇》《吴江船》《信客》 《酒公墓》《老屋窗口》《腊梅》《家住 龙华》《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简介
•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85年 余秋雨在文革后第一次职称评定中从讲师直接评为正 教授。当时全国只评了15位正教授,其中只有一个是 文科教授,那就是余秋雨。) •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 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称号。 • 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为了寻找中华文化 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上世纪九 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 遗迹。
苦:
• “我要告诉他,把世间文物统统剥离原生的土地,运到地 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览,是文物和土地的双向失落、两败俱 伤。我还要告诉他,借口别人管不好家产而占为己有,是
一种与军事掠夺没有区别的文化掠夺。”
《莫高窟》
• 文化:60华里的壁画, 文化的长廊、观看者 的心灵长廊,“看莫 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 年的标本,而是看活 了一千年的生命。” • 苦:“敦煌者,吾国 学术之伤心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