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e 左右..()..() d郎中..() c假借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D. ①⑥⑧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六、拓展延伸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参考答案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自我校对】:jiǎn zhèn yè fǔ cuì rú wǔ zhǐ chēnbì cù jī jù chuāng wūè xùan jū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自我校对】: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自我校对】: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自我校对】: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参考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自我校对】a对待 b刻毒 c眼泪 d可以用它来 e握,抓住 f 这样就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h被∕侵犯、欺侮i浸湿,沾湿 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 k裸露一只胳膊l走上前m用匣子n远方o认为……迟了 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r发出 s向上 t始终∕回头2.翻译下列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自我校对】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3.文段分析、思考。

1.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参考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参考答案】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参考答案】(1)抓住重点。

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2)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参考答案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自我校对】A礼品 b穿上朝服 c宽容,原谅 d宫廷的侍卫 e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f成功 g通“猝”,突然h通“环”,绕 i通“震”,惧怕j并,列 K希望 l殿前的台阶 m回头看 n打开 o身子向上起了p倒下 q举起 r受∕伤 s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自我校对】①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守住祖先的宗庙。

②于是穿了上朝的衣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③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参考答案】情节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参考答案】:荆轲具有侠义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情败却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了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只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课堂小结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