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1、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突破理解*的意思,把*读准确。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我们先去认识谁呢?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

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

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

通过交流学习成果,彻底弄懂*的意思。

四、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默读课文,思考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提示: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参考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孩子也在姓上做*,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板书设计: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智答——委婉(礼貌)、机智、巧妙孔君平:“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姓杨人家的儿子)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

(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

(张氏之子,董氏之女??)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

学习*应重点指导学生把*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

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

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

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

“禽”:鸟类。

“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

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

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

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

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

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

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

((①都是以姓作*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

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

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

(板书:柳)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

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

(板书:梅)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

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

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

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

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

(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

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

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

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

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

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

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1.了解出处。

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

推荐《口中狗窦》。

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

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1.张吴兴:即张玄之。

字希祖,东晋人。

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