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
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
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
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
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
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
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
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
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
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
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
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
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
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
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2. 清代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
一般用于宫殿、庙宇、官署、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它的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
3. 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木格,这种作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平闇),另一种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称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
4. 梁的断面大多为矩形,宋代木构架的高宽比为(),明清时期则近于( 2:1 )
5. 榑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称为(),其长度依屋椽数而定。
6. 建于1929年的上海沙逊大厦,平面呈( 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
7. 清式石栏杆是先在台基或地面上置(地栿),再在上面立(望柱)、(栏板)和(抱鼓石)
8. 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堂称(九脊殿),非殿堂称(厦两头)
9. 清称为翘的构件,宋称为(华栱),清称为十八斗,宋称为(交互斗)
1.1926年设计,1928年开工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
2.瓜柱,宋代称为(瓜子栱)。
明间,宋代称为(当心间)
3.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追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体,学社成立于( 1930 )年,由创办人(朱启钤)任社长
4.清式建筑做法中,一檩径为( 4.5 )斗口,一椽径为( 1.5 )斗口
1.在近代中国建筑设计机构中,基泰工程司是当时中国建筑师事务所中首屈一指的,以(关颂声)为建筑设计主义负责人
2.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为(四阿顶),或称为(五脊殿)
3.1928年由(梁思成)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学制四年,教学体系仿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体系,建筑艺术和设计课程多于工程技术课程
4.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开间可自( 9 )间多至( 11 )间,进深可多至( 11檩)
5.南禅寺大殿殿身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总体构架属《营造法式》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的(厅堂)型构架
6.宋称绰幕枋,清称(雀替)
7.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称为(普拍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