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专题一:教育是什么与为什么要有教育教育学的初始问题有二:其一,教育是什么?其二,理想的教育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无法分开。
此外我们还要讨论关于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与现代教育的特征。
专题一是上面两个问题的准备部分。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人为什么一定要受教育?第二,人为什么一定要受由教育者精心设计的教育?第三,人不受这种教育会怎么样?案例一:英国有一少年,他在计算机方面很有天赋,14岁就为一家电脑公司做编程,薪水比一般职员高很多,为此他放弃了学业。
他知道这个领域技术更新很快,竞争也很激烈,但他并不打算工作一辈子。
他的人生目标是:三十或四十岁以前挣足养老的钱,然后退休,周游世界。
案例一的讨论题:如果你也有这种天赋,你是否会做同样的选择?如果你是这少年的父母,你是否同意他的选择?如果你是这少年的老师,你是否赞成他的选择?如果你是这少年所在学校的校长,你会就此事发表怎样的评论?案例二:有个家长来找你,他的孩子很聪明,但玩心重,不喜欢学习,怎么说他都没有用。
家长知道你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所以想请你做他孩子的思想工作。
你也想一试身手,所以答应下来。
最初,你运用心理学有关激发学习动机的知识,与这个孩子交谈。
但不久你发现这没有用。
因为这个孩子不仅讨厌上学、写作业和考试,而且他好象看透了你的来意,他问你这样一个问题:人迟早都是要死的,为什么还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案例二的讨论题:这个问题你自己想过吗?假定你的理由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但那孩子反问你:你的意思是应该少小总伤悲、老大常享福吗?假定你的理由是: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但那孩子反问你:大家这样,我就该这样吗?假定你的理由是:现实如此,不这样将来必后悔。
但那孩子反问你:“你究竟是想让我喜欢学习,还是想让我被迫学习?”受教育与人生:上面两个案例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涉及人生的选择问题。
不同之处是,我们对后一个孩子前途的担忧,大于对前一个少年前途的担忧。
人一生来,就开始接受教育,上学是受正规教育。
教育一个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接受教育的理由却只有一个——人生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怎样过是幸福?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就不能理解人为什么要受教育,从而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教育。
现实生活中的受教育目的:请看《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作者是幸福的吗?如果他争取到了更好一些的生活,他是幸福的吗?如果他没有争取到现在的生活,他一定是不幸福的吗?幸福问题:从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这个角度看,幸福是唯一合理的受教育目的。
但麻烦的是,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即幸福观不同。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可以忽略幸福观的不同之处,只找相同之处。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给幸福下这样一个定义:幸福即人在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后,所体验到的、或感受到的愉悦。
人的价值:可以把人的价值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的生命价值,即人的生物性。
二是人的主体价值,即人的自由和自主。
三是人的自我价值,即人的尊严。
三者具有递进关系:生命价值是最基本的幸福(生命受损,其它价值均受损);主体价值是获得幸福的条件(不自由、不自主,只能由他人赐予幸福);自我价值是感受幸福的根本(没有尊严即没有幸福体验)。
自我实现: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也叫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实现是最高的价值追求,是最大的幸福。
潜能即人固有的、尚未表现出来的能力,潜能的充分实现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或者,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这个问题将在专题一的教育学原理中进一步讨论。
专题一的教育学原理:个体发展与教育一、基本概念人性假设::生物性与社会性生物性与生俱来。
只具有生物特征的人是不完善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论断的要点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他的社会性。
人与动物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人生来就是学习动物。
人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即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
这个过程也叫个体社会化。
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二的智力的、心理的发展。
人生来就有这两种发展的倾向性。
这两种发展的倾向性也叫潜能。
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教育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弥散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发生背景是广义的环境,即社会环境。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其发生背景是人工环境,即学校。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首先是个体被文明所教化的过程,这就是广义的教育过程;其次是被学校教育所塑造的过程,这就是狭义的教育过程。
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人在两方面的发展,也叫身心发展。
身心发展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遗传,二是环境。
遗传又称先天因素,环境又称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可以从生物学或生理学上去解释。
但后天因素较为复杂。
教育学一般把影响人的环境因素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二是社会文化;三是学校教育。
二、遗传与人的身心发展遗传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首先是一个生物学过程。
这个过程又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
遗传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遗传过程,二是遗传素质。
前者指亲代向子代传递其生物特征的过程,后者指子代从亲代那里承继的生物特征。
遗传素质可分为四级水平:特定特种、特定人种、家族特征、个体变异。
非遗传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胎期环境;二是生产过程。
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都是个体自身无法控制或加以改变的,因此也称先天特征或先天素质。
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三方面影响:遗传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可能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能的发展方向,二是可能的发展程度。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现代生物学的基本看法是,基因预设了个体成熟的机制。
格塞尔的心理实验表明,试图越过成熟机制的训练和教育是无效的。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构成个别特征或个别差异的物质基础。
现代生物学的看法是,遗传差异主要由基因排列顺序的不同所决定,此外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排列顺序的倒错等。
三、家庭与人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因此也称家庭是儿童教育的摇篮。
在影响人的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占有先机的影响因素。
成长从模仿开始。
教育起源的一种假说是心理起源论。
班杜拉的实验表明,儿童行为模式首先是从父母及家庭成员那里习得的(包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
儿童的价值观、认知方式,都深受父母的影响。
并且在这方面,家庭往往比其它环境因素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力。
有人称家庭教育为终身教育。
当代教育重视早期教育甚至胎教。
今天,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
家庭对人的发展的三方面影响:家庭结构不同,亲子关系也不同。
这种不同首先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残缺家庭、父母不和家庭)。
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教育和发展的机会也会不同。
这会影响儿童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子承父业、结构化的不平等)。
家庭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家庭成员对社会及他人的认知方式也会不同。
这会对儿童的价值观、社会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与人的发展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多种定义。
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复杂的一种因素。
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文化,是儿童直接生活于其中的、耳濡沫染的社会文化环境——即社区文化和大众传媒。
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的生活方式,个体接受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称之为文化适应。
但人不仅受文化、文明的薰陶,也是文化、文明的创建者。
所以人与文化又是互动的。
不同文化塑造不同的人,不同文化的人又创造出不同的文化。
人与文化具有同构性。
文化对人的发展的三方面影响:文化习俗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儿童的友谊认知、性别角色认知、社会性依恋认知等。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模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恋爱、审美、消费、爱好等。
交往方式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方式和社会互动方式有影响。
如网络社会中的虚拟交往。
五、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学校的产生: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随机的,由于难以预期后果,广义的环境并不是理想的发展环境。
当文字产生,且有一部分可以脱离生产劳动时,就有了学校产生的条件。
当孔子难以实现其政治抱负时,他选择了办学。
柏拉图也是如此,他创办的学园在西方有数百年的历史。
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学校是人工环境,是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准备的特殊发展环境。
学校的本质在于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理想环境,学校教育的本意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最佳途径。
现代学校是一个庞大的、严密的组织系统。
它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的专业化趋势,也导致人成了学校流水线上的产品。
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学校教育批量化地加工它的产品时,人是离自我实现的目标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追问社会为什么办教育。
现代教育学专题二:社会为什么办教育?导引教育是社会事业,办教育是要花钱的。
因此不能只讲个人为什么受教育,而不讲社会为什么办教育。
专题二的问题是:一、谁是出资者?二、谁是受益者?三、谁是仲裁者?案例一:据说英国有位女硕士生在竞选时呼吁,政府应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降低学费。
理由是,学费太高,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但她的提议遭到一位开出租车的司机的质疑。
这位的哥问:为什么政府要用成千上万像我这样的人所纳的税,为你们受精英教育埋单?你认为这是公平的吗?案例一的讨论:你赞成女硕士,还是赞成的哥?为什么?案例二:北大书记的“卖猪肉说” 在媒体上看到北大党委书记的一段话:“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我们北大的骄傲。
我想,这就是北大人的价值观倾向,就北大精神来说,在任何工作上做出贡献都是给母校增光。
”讨论:你是否赞同或欣赏该北大书记的观点?北大书记的“卖猪肉说”论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何看待普通劳动者与专业人员?试从“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评论北大书记的论调。
案例三:2001年,法国解放报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国名字叫韩石)来到马燕的家乡采访。
在他准备离开之前,马燕的妈妈把一张纸和3个作业本塞到了他的手里,那是马燕写给妈妈的信和她的日记。
案例三的讨论据说愤青们在看了马燕日记后,引以为国耻。
他们质疑,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有能力发射神舟五号、六号,难道没有能力解决农村儿童的辍学问题?我们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也有人批评愤青们目光短浅。
他们说,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有些问题是要先解决的。
辍学问题当然很严重,但发射神舟五号的意义更重大,是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你赞同哪一种说法?教育事业的性质:上面的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教育事业的性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