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一)(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早的实践是什么?其理论来源于谁的思想?(2)最早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朝代是什么?这一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请解释这句话。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时发展了哪些制度?(5)在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是哪项措施?(6)汉武帝时期开创和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措施?(7)隋朝是个开创性的朝代,它首创了哪些制度?(8)唐朝时既削弱相权,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制度是什么?(9)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10)北宋通过设立什么官职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11)元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是什么?(12)元分别设立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台湾?元时的监察机构是什么?(13)明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时期。
最能说明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的措施分别是什么?(14)明清时期对人们思想控制的显性措施和隐性措施分别是什么?(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有哪些趋势?答案:(1)商鞅变法,韩非子的法家思想(2)秦朝,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由皇帝任免)(3)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而是由于秦朝的暴政。
(4)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编户齐民(5)封国制(6)剌史制度、察举制度中的孝廉科、推恩令、附益法(7)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庸(8)三省六部制(9)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极度削弱地方,高度集中于中央(10)转运使(11)实行行省制度(1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御史台(13)明:设立特务机构、清:设立军机处(14)文字狱、八股取士(15)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史(二)(1)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2)商鞅变法对这个制度作了什么修改?(3)墨子用人的标准是什么?(4)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5)汉武帝时期,士大夫的主要做官途径是察举制中的什么科?(6)三国时魏国的选官制度是什么?(7)隋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有哪些?(8)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9)谁在改革中改革科举制度?(10)科举制形成于哪一个皇帝时期?(11)从历史上得出什么选拔人才的经验或启示?(12)秦朝、汉朝、北宋、元朝、明朝监察的官职和机构分别是什么?(13)历代重视监察给我们什么启示?(14)什么选官制度是从上而下的?(15)哪一朝代科举录取人数太多而导致冗官冗员冗费?答案:(1)世袭制,门第(2)奖励军功,按功授爵(3)尚贤、反对任人唯亲(4)察举,才能和品德(5)孝廉(6)九品中正制(7)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8)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9)王安石(10)隋炀帝(11)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12)御史大夫、刺史制度、通判、御史台、提刑按察使司(13)研究古代的监察制度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党风建设、反腐倡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14)皇帝征召(15)北宋中国古代政治史(三)(1)古代史上兵农合一的制度有哪些?分别开始或出现于什么民族和政权?(2)府兵制与募兵制有哪些不同?(3)府兵制崩溃的时间是什么?(4)府兵制崩溃的原因是什么?(5)募兵制的实行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6)猛安谋克制是在哪个人推行的?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7)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有哪些?(8)上述变法中对社会性质改变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分别是哪一条?(9)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什么?(10)奴隶社会中富国强兵的改革典型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改革?(11)“庆历新政”是哪个人进行的改革?中心内容是什么?(12)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是谁?如何评价他倡导的改革?(13)明朝张居正改革赋税制度,推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有什么重大意义?(14)如何评价改革的成败?(15)中国古代历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答案:(1)府兵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鲜卑族(西魏)、女真族(金)、建州女真(清)(2)士兵性质:府兵制是兵农合一,募兵制是职业兵;兵将关系:府兵制兵将分离,募兵制兵将间有隶属关系;武器、粮食来源:府兵制自备,募兵制国家供给。
影响: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3)开元年间(4)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府兵的地位不断下降,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5)募兵制的实行,最初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由于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酿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唐朝衰落下去。
(6)完颜阿骨打,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8)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均田制(9)改革(10)齐国的管仲改革(11)范仲淹,整顿吏治(12)王安石;一方面政府收入大为增加,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加之用人不当,最终被废除。
变法是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应予肯定为主。
(13)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14)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要求。
(15)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重要手段。
改革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需要注意用人。
改革必然触动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会有阻力和斗争。
中国古代政治史(四)(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朝代有哪些?(2)经过分裂后大统一的朝代有?(3)大统一的关键人物有哪些?(4)它们统一的共性原因有哪些?(5)从我国历史的宏观看,分裂与统一成什么关系?(6)举例说明哪些朝代发生了分裂国家的(地方对抗中央)行为?(7)封建盛世形成的共性原因?(8)从封建社会的发展全程和世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康乾盛世”?(9)从什么方面宏观肯定秦始皇?从什么方面否定秦始皇?(10)唐朝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周之治和开元盛世,共性原因是什么?(11)创立“自荐求官”制度的皇帝是谁?(12)各举一例说明雍正帝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分别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
(13)康熙帝的业绩和不足?(14)乾隆帝的业绩和不足?(15)唐玄宗的主要业绩和不足?答案:(1)秦朝、汉朝、隋唐、元明清(西晋)(2)秦朝、隋朝、元朝(西晋)(3)秦始皇,隋文帝、隋炀帝,成吉思汗、忽必烈(4)人民愿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核心力量和人物(5)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6)西汉: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清朝:三藩之乱(7)接受教训、调整生产关系、用人纳谏、制度保障(8)虽是盛世,但改变不了封建社会衰落的趋势。
与世界相比,西方已经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拉大,落后于世界潮流。
(9)肯定: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否定:暴政,焚书坑儒,愚民政策(10)善于用人、发展生产、重视教育、完善制度,大兴科举(11)武则天(12)设置军机处,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推行摊丁入亩,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设置驻藏大臣,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或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当地落后和割据状态,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造成社会恐怖。
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13)更名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平定噶尔丹叛乱、三藩之乱、抗击沙俄侵略,签定《尼布楚条约》;收回台湾,设台湾府;册封班禅;重用传教士,引进西方科学并消化使用;一度开海禁;文字狱;(14)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乌里雅苏台将军;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修《四库全书》;撤消议政王大臣;大兴文字狱(15)用人、生产;限佛;募兵;文治;“开元盛世”;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封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1)“相地而衰征”是哪个国家的谁进行改革的内容?(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质是什么?(3)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下的百姓有没有独立的身份?依据什么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4)汉初田租特别少甚至免收田租的原因?(5)“以庸代役”制开始于什么朝代?两税法开始于唐朝哪位皇帝时什么人的建议?(6)哪三个税制改革有利于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7)古代税法的演变有哪些规律。
(8)什么税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9)实行两税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动,促进人口激增的税制是什么?(11)哪些税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农业商品化?(12)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在征收标准上有什么不同?在征税形式上有什么相同?(13)统治阶级税制改革的主观目的一般是什么?(14)税制改革一般初期取得一些效果,但很快就会陷入“黄宗羲定律”中去,为什么?(15)古代税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古代税制改革对我国税费改革有什么借鉴?答案:(1)齐,管仲(2)承认土地私有(3)编户齐民,有,资产(4)因为田租比较少,人口税和更赋很重(5)隋朝,唐德宗,杨炎(6)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7)从人丁为主到以田亩、财产为主(税标);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税物);从多到少(税种);从不定时到定时(税时)(8)庸,募役法(9)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10)摊丁入亩(11)一条鞭法,摊丁入亩(12)前者是人丁和田亩,后者把丁税摊入田亩中;征收白银(13)增加政府收入(14)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15)生产关系的调整。
减轻农民负担;税收从繁到简;减少盘剥环节;改革坚决彻底。
中国古代经济史(二)(1)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有什么规定?(2)商鞅变法关于农业重要性有什么规定?产生了什么影响?(3)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有什么措施?(4)均田制的实质是什么?开始于什么朝代?延续到什么朝代?它是什么制度的经济基础?(5)如何认识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严重成为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6)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是什么?(7)在这种背景下,重农抑商的负面影响是什么?(8)思想家谁提出了与商鞅相反的什么思想?(9)他们观点相反,却都是对的,为什么?(10)举例说明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