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贾志增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9期[摘要]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其影响从虚拟经济渗透到实体经济,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环保成本提高,承载能力减弱,很多企业纷纷倒闭。

再加上东部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含量占领市场的空间日益减少。

因此迫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出于对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客观要求将一些已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

我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优势;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河南[作者简介]贾志增,河南财经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9-0066-0004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分析(一)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1.产业转移的定义产业转移是指资源禀赋结构或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常常表现为同属于某一产业或若干产业的多数企业通过空间转换,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

经济要素的趋利性(具体表现为市场的扩大、成本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区际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

2.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首先,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伴随着区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的生产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或者生产它们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其结果是在集聚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城镇之间通过产业关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而集聚成群。

产业集聚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生产相同、相似的产品的企业,或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在外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会逐步把本企业转移至相关产品的集聚区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作用1.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的关键。

把不断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解决城乡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紧密结合劳动力就业承接产业转移,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劳务经济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全局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使本地既解决就业压力,又增加劳务收入。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建立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为就业增加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例如,河南省遂平县铁西工业园已建成食品加工龙头企业6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0家,徐福记、月山啤酒、益康面粉等多家企业入驻。

全县3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有近15万人从事与食品工业相关的工作,有近5万农民转化为工人。

原本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家,在工业园区找到新工作。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特区优势,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优化和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后,一些低耗高效的高新产业技术将进驻,必将对承接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承接转移来的企业,其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文化理念等方面都比内地企业较为先进,对原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多为传统产业、高污染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能“来者不拒”,要从承接地的实际出发,高起点地承接产业转移,全面考虑资源的状况和充分利用,以产业转移的承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3.提高承接地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把其他地区的产业和项目搬迁、复制过来,而是要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这就要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在推进产业升级上有所作为,使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增强和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的过程。

(三)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1.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裕的人力资源河南是个人口大省,资源也非常丰富。

在经济危机中,原材料的价格和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涨,东部某些特定产业迫于成本上升的压力,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成本因素。

河南省丰富的资源已经成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亮点。

矿产比较丰富,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丰富,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

此外,河南省拥有充裕的人力资源,为新技术的进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资源瓶颈的突破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河南省在承接产业时不仅要利用优势,还要发展优势。

2.拥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河南省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可提供产业支撑。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河南省已经形成了电子、机械、食品、冶金、化工、纺织、建材、制鞋及家具制造等为主的综合工业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同时,还拥有一批骨干企业。

这有利于吸引东部一些比较好的加工制造业,包括服务和软件外包、粗加工和重型装备制造等。

近年来河南省抓住了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水利、电力、公路、机场、铁路、通信、城镇供水等公用设施。

这将逐步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快速运输通道,构建成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

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服务功能强的城市群。

河南省提供了这些坚实保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

3.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多年以消费带动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市场体系。

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公正、规范、透明的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健康、健全的市场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在风险中增强应对能力,完善的市场体系是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机制保障。

4.拥有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南省位于国内市场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辐射范围非常大。

以郑州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5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3.6亿人口;半径1000公里的12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7.9亿人口。

2010年中部高速客运铁路网投入使用后,以郑州为核心的3小时经济圈将覆盖全国经济总量的2/5,为转移产业提供了市场支撑。

这是承接产业的最大优势。

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正在由依赖出口转向外需和内需并重的方向转变,国内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河南省处在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

河南省拥有上亿人口,消费方式、消费观念都在不断更新,是一块拥有巨大潜力的内销市场。

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不仅是各种生产资料的集散中心,也是各种消费品进入中部地区市场的重要通道,而且工业园区都规划在重要道路的节点上,交通便利,同时改变了曾经工业布局混乱的面貌,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集中度。

改变了以往以粗加工品为主,价格不高,利润也比较低的局面。

延长了产业链条,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实现了资源的就地转化,改变了以往资源丰而不富的面貌,形成了有竞争力、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格局。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一)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那些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赢利能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塑料等轻工产品及机械制造、铁合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

据调查,当前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食品、玩具、皮革、制鞋等产业转移最为迫切,电子信息、家电等也在开始寻求新出路。

未来一段时期,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在现阶段,河南省主要承接的是东部地区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污染高的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

(二)区域之间争夺产业转移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中西部地区希望借助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更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都在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比环境、抢客商、争项目,态势逼人。

有的城市拥有比邻珠三角、环渤海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有的城市拥有资源优势,有的城市拥有某些产业集聚优势。

一些中部地区开发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很大、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东部地区各省市政府,努力推动本省市发达地区产业向本省市欠发达地区转移。

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利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吸引日韩、港澳台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机遇性很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3~5年,国内产业转移也不会无限持续下去。

根据有关方面分析,国内东部地区这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

中西部区域间争夺东部产业转移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因此,河南省应抓住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三)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在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而在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导致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

加工制造业的“产业链”特点突出,电子、机械、玩具、服装等需要零配件和不同工艺流程的配套。

但河南省的产业配套能力相对不足,这就造成了“两难”:龙头企业要转移到河南省,希望当地有较完善的配套;做配套的小企业要迁移,在龙头企业没走之前自己不敢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