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安徽明光中学周兵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南半球各地反之。
4.全球各地,春秋分昼夜平分。
北半球各地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半年内,昼长夜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半年内,昼短夜长。
南半球各地反之。
二、昼夜长短的判断技巧1.利用太阳直射点来判断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
2.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来判断昼夜长短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或昼长=2|12-日出时间|。
理论上来讲,某地的日落时间(地方时)与日出时间(地方时)之差即为该地昼长。
某地的正午时间(地方时12点)为白昼的中间时刻,上午(晨至正午)与下午(正午至昏)的时间相等,均为昼长的一半,则可在只知某地日出时间(晨)或日落时间(昏)的情况下,便可求得该地昼长和夜长。
3.特殊地区在特殊日期的昼长夏至日,10°N地区昼长为12小时34分,20°N地区昼长为13小时13分,40°N地区夜长为09小时09分,40°N地区昼长为14小时51分,50°N地区夜长为7小时51分,65°N地区夜长为2小时51分。
冬至日,15°N地区夜长为12小时53分,55°N地区昼长为06小时53分,60°N地区夜长为18小时30分。
【典型例题】1.地球上某日甲地(110°E,40°N)昼长比乙地(115°E,30°N)长56分钟,则甲地比乙地①日出早8分钟②日出早56分钟③日落晚20分钟④日落晚48分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不同经线不同纬度要考虑两地地方时的早晚。
设乙地的昼长为t分钟,则甲地为(t+56)分钟。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表中的结论。
(北京时间是120°E三、纬向行程中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纬向(东西向)运动的物体上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T的计算公式T=360°/(15°±θ):θ为纬向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角速度,单位为度/小时。
当纬向运动的物体向东运动时,公式中取加号;向西运动时,公式中取减号。
1.当纬向运动的物体向东运动时,即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15°度/小时,物体运动的角速度为θ度/小时,那么最终物体围绕地轴运动速度为(15°+θ)度/小时,因而物体围绕地轴运动速度加快,因此物体上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短于一个太阳日。
2. 当纬向运动的物体向西运动时,即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1)若0<θ<15°时,那么最终物体围绕地轴运动速度为(15°-θ)度/小时,因而物体围绕地轴运动速度减慢,因此物体上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长于一个太阳日。
(2)若θ=15°时,那么最终物体围绕地轴运动速度为(15°-θ)=0°度/小时。
物体保持初始状态不变,即物体与太阳相对静止。
太阳位于观测者的某一方向静止不同,无昼夜交替现象,无昼夜更替周期。
(3)若30°>θ>15°时,那么最终物体围绕地轴运动速度为(θ-15°)度/小时,因而物体围绕地轴运动速度减慢,因此物体上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长于一个太阳日长,只不过T值为负,理论上观测者看到太阳西升东落。
【典型例题】2.一飞机沿赤道以555km/小时的速度向西飞行,乘客感觉到的昼夜长短A.昼长约12小时,夜长约12小时B.昼长约9小时,夜长约15小时C.昼长约18小时,夜长约18小时D.昼长约18小时,夜长约6小时解析: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弧长为111km,那么,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该飞机绕地飞行的角速度Φ地=(555÷111)°/h=5°/h;地球自转的角速度15°/h。
由于飞机的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用昼夜更替周期T的计算公式T=360°/(15°-θ);在飞机上一个昼夜更替周期=360°/(15°-5°)=36h。
在赤道上昼夜等长,所以乘客感觉到的昼长=夜长=36÷2=18小时。
答案:C【典型例题】3.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上的自然法则,但在某些特条件下,在较高纬度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飞行员却能够看见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
这需要具备的特定条件是A.清晨,飞机向西飞,飞行速度越快B.清晨,飞机向东飞,飞行速度较快C.傍晚,飞机向西飞,飞行速度越快D.傍晚,飞机向东飞,飞行速度越快解析:纬向运动的飞机向西运动,其运动角速度θ°/h,若30°>θ>15°时(飞行速度运行的角速度比地球自传的角速度15°/h快,说明飞机飞行速度快),飞行员才能够看见太阳西升东落。
太阳从西边升起,说明太阳位于西方,此时应是傍晚。
答案:CF E O HP 20°20° 昼夜长短变化及计算(高考题组)作者: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 丁 帅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011·江苏地理卷3~4题)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1~2题。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2010·四川文综卷10~11题)下图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
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
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3~4题。
3.若该图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度-50度地区的夜长约为A.15小时~16小时20分B.17小时~19小时20分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4.若该图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与之相符的是(2009·福建文综卷10、12题)读下图,完成5~6题。
5.若EF 为赤道,P 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A .0°-20°NB .0°-20°SC .20°N -23°26′ND .20°S -23°26′S.若O 为北极点,H 、P 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交点,则E 点的时间可能为A .5月23日8时B .6月22日18时C .11月23日6时D .12月22日18时(2008·全国文综Ⅰ卷8~10题)下图中a 是经线,Q 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完成7~9题。
7.若Q 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 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A .北半球、10月B .南半球、5月C 北半球、5月D 南半球、8月8.若Q 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 地的纬度可能为A .30°~40°B .45°~55°C .5°~l 5°D .60°~70°9.当Q 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A12月、17时30分B .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 .4月、5时(2007·全国文综Ⅰ卷6~7题)下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
弧线a 为纬线,Q 、P 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 为晨昏线,M 点为b 线的纬度最高点。
回答10-11题。
10.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A .5时B .15时C .9时D .19时11.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 点的纬度数可能为A .55°NB .54°NC .75°ND .85°N二、综合题12.(2003·上海地理卷36~40题)下图XOY 为地轴,MN 为赤道,EF 、E ΄F ΄为回归线,ST 、S ′T ′为极圈。
读图回答问题。
(36分)(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3分)( )A .∠XOFB .∠TOFC .∠FOND .∠TON(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 与EF 之间为 带。
(4分)(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 向北移动到EF ,再由EF 向南移动到MN 的过程中,在S ΄T ΄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 , 。
(9分)(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8分) (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 .各地全年昼夜平分C .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D .各地都无四季变化E .无大气环流现象F .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 (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13(20分)(1)图中北纬66°34′处的昼长为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