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被心包包裹,位于胸腔两肺间的 纵隔内。心脏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 尖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方,近心 底处有环行的冠状沟。心外形分为心 底、心尖、胸肋面和隔面。
(二)心脏的结构
1.心脏的分腔、各腔的通路及构造 心脏分四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三尖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
2.心脏的传导系统
1/5时间发挥作用) 如果心房收缩缺失,将会导致房内压增加,不利 于静脉血液回流,从而间接影响心室射血。 临床: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 不全、二尖瓣脱垂等)
注: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 射血时达3.2kPa或24mmHg)比左心室(射血时 达17.3kPa或130 mmHg ) 要小得多。
(三)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心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称 为射血分数 EF=(SV/EDV) x100% 健康成年人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四)心脏作功量 Work of the Heart
四、淋巴系统
淋巴管道 一、淋巴毛细管 二、淋巴管 三、淋巴干:9 条 四、淋巴导管
1.胸导管 2.右淋巴导管 淋巴器官 脾、淋巴结、胸腺 淋巴组织
淋巴结表面包有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 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构成淋巴结的支 架。被膜下为皮质区。淋巴结的中心及门 部为髓质区。皮质区有淋巴小结、弥散淋 巴组织和皮质淋巴窦(简称皮窦)。髓质 包括由致密淋巴组织构成的髓索和髓质淋 巴窦(简称髓窦)。
3. 胸主动脉 (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壁支:9对肋间动脉 脏支:食管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4. 腹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1)壁支:4对腰动脉 (2)脏支:成对的有肾动脉、肾上腺动脉和精索内动脉;不成 对的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3)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外动脉和下肢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 前、后动脉
(2) 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 瓣开启,血液进入心室,持续0.11s,约占 总充盈量的2/3,心室容积增大。
减慢充盈期——入室血流速度减慢,心室容 积继续增持续0.22s。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房内压 升高,心房内 血液挤入心室,持续 0.1s,占总充盈量的10~30% 。
心肌细胞的类型
根据组织学特点、电生理特性及功能上 的区别,粗略分为两类: 1、工作细胞:普通心肌细胞,无自律性 2、自律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但 收缩功能基本丧失
窦房结:P细胞及过渡细胞 房室结:房结区,结区,结希区
房室束 左束支 右束支
心脏的传导系统组成和分布
一、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三、静脉 (一)肺静脉 (二)体循环静脉 1.上腔静脉系统
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静脉、 上肢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 半奇静脉。 2.下腔静脉系统
髂内、外静脉和门静脉构成
门静脉:是两端都连有毛细血管 的静脉干。门静脉由肠系膜下静脉、 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 回收来自腹腔脏器的血液。门静脉 内没有瓣膜,因此当门静脉高压时, 血液则可经属支逆流。 脾肿大、 胃肠淤血、痔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及其终支
(四)心脏的血管 1.动脉:右冠状动脉(1/3)、左冠状动脉(2/3)分
前降支和旋支。2.静脉: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心 最小静脉3条途径回右心房。 (五)心包: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是浆膜层(壁层和
脏层)
浆膜 (serosa )浆膜为衬在 体腔壁和转折包于内脏器官表 面的薄膜,贴于体腔壁表面的 部分为浆膜壁层,壁层从腔壁 移行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 ,称为浆膜脏层。浆膜壁层和 脏层之间的间隙叫做浆膜腔, 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许浆液, 起润滑作用。 浆膜的组成成
P波: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PR间期:去极化从窦房 结到达心室所需的时间. QRS综合波:两心室去 极化过程 S-T段:都去极化 T波:两心室复极过程 Q-T间期:心室从去极化 到复极化的时间。
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作用,由心肌电活动、机械收缩和瓣膜 活动三者相互联系配合而实现。
一、心肌收缩的特点
心脏内传导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特点1: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 导速度极慢,延搁0.1s.
*生理意义:避免房室收缩重叠, 利于房 室有序收缩, 使心房收缩有 意义,利于心室充盈
★特点2: 在心室内浦肯野系统传导速度快,可几
乎同时(0.03s内)到达心室内壁各处.
*生理意义: 使心室肌能同步收缩 (功能合 胞体), 产生较大力量.
下层和内膜下层 皮下层和内弹
(疏松结缔组织) 性膜
心肌膜
包括心肌和结缔 中膜
组织支架
由平滑肌构成
心外膜 属浆膜
外膜 由疏松结缔组 织构成
3 静脉
与动脉基本相同,但 (1)管壁薄,管腔 大,数量多,体循环 静脉分浅、深二组, 浅静脉位于皮下,深 静脉行于深部,与相 应的动脉伴行。(2) 平滑肌细胞和弹性成 分较少,结缔组织相 对较多。(3)具有 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 瓣
3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 接流入心室
心房收缩期,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 房 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 液进一步挤入心室
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 始收缩
4 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 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心室→动脉:心室收缩形成心室-动脉压力梯度 心房→心室:主要依靠心室的舒张 + 心房收缩(后
二、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 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正常成年人心率平均每分钟75次,每个 心动周期持续0.8s。
1)两心房首先收缩(0.1s),继而舒张(0.7s) 2)心房收缩后心室收缩(0.3s),随后进入舒 张期(0.5s) 3)心室舒张的前0.4s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 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 心脏的工作与休息。
(2)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左室压力超 过主动脉压,半月瓣开 放,室内压继续上升到 峰值,持续0.1s,射出 总血量的2/3。
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和主 动脉压由峰值逐步下降 ,持续0.15s,后期压力 可能小于主动脉压。
2.心室舒展期
(1) 等容舒张期
室内压下降低于主 动脉压,主动脉瓣关闭, 但室内压仍高于心房压, 房室瓣仍关闭,心室容积 并不改变,室内压以极快 速度,大幅度下降,持续 0.06~0.08s 。
免疫成分、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组织
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防御、保护和调节体温
三、血液的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 (一)大循环:心脏与全身(除肺泡毛细血管)所有器官
的血循环 (二)小循环:心脏与肺之间的血循环。 (三)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中的血循环
四、心血管器官的组织结构 (一)一般组织结构:分三层
1.对细胞外Ca2+ 的依赖性 触发心肌收缩的 Ca2+来源于肌浆网和细胞外(心肌的肌浆网 不如不如骨骼肌发达),由细胞外Ca2+内流 引起Ca2+库对Ca2+的大量释放称钙触发钙 释放。
细胞内Ca2+的恢复:a.肌浆网的Ca2+泵 b.细胞膜的 Na+-Ca2+ 交换c.细胞膜的Ca2+ 泵
2. 全或无的式的收缩
分为间皮和结缔组织.
二、动脉: (一)肺动脉 (二)主动脉
1. 升主动脉 左心室至第二胸肋关节 2. 主动脉弓 升主动脉开始弯向右后方至第4胸椎体
(1)头臂干:至右胸锁关节,分右颈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左颈总动脉: (3)左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及上肢动脉):锁骨下动脉—腋 动脉—肱动脉—挠动脉和尺动脉
大动脉的结构图
4.毛细血管:一层内皮细胞,细胞下面附于基膜上 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
5.淋巴管:与静脉相似,但(1)在行程过程中有淋巴 结介入;(2)腔大壁薄、瓣膜多。
6.毛细淋巴管: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但内皮细胞间隙 大,基膜薄或不存在。
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五 心脏
(一)心脏的形态位置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毛细淋巴管汇合成淋巴管
淋巴组织 组织液中的水、从血管溢出的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细胞和异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 皮细胞的瓣膜作用,只பைடு நூலகம்不出)。
全身共汇集成9条淋巴干: 头颈部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颈干。 上肢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锁骨下
干。 胸腔器官及部分胸腹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
支气管纵隔干。 腹腔不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汇合成1条肠干。 下肢、盆部和腹腔成对器官及部分腹壁的淋巴
管汇合成左、右腰干。
乳糜池
全身9条淋巴干最后合成2条淋巴导管,即胸导 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 之间,与第9~11肋相对, 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 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 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 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 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 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 方是没有淋巴窦。发挥滤 血、免疫、造血和贮血作
二、体表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ECG)
(一)体表心电图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如果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
定部位,可以记录到心脏兴奋过程中 发生的电变化,所记录到的图形。 意义: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 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注意: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二)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Circulation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 构
一、组成
体液不停的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
血液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