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实施
方案
为了提高我县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根据x[x]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有关实施方案通知如下:
一、救助对象
1、城乡低保对象;
2、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3、城镇“三无”对象;
4、残疾军人、“三属”人员、“两红”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且生活困难的参战参试退役人员;
5、尚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在岗和退休军转干部及1953年底前参军后在企业退休的军队退役士兵;
6、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指患规定的12种重大疾病,且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补充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指剔除新农合或医保认定的不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在3万元以上(含3万元),而造成家庭支出贫困的低收入家庭患者。
二、重大疾病病种
重大疾病指严重危害生命健康,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因高额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疾病:
1、恶性肿瘤;
2、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3、重症肝炎(肝硬化、肝腹水或急性肝坏死);
4、脑中风;
5、急性心肌梗塞;
6、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7、重症精神病;
8、系统性红斑狼疮;
9、脑性瘫痪;
10、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11、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12、帕金森氏综合征。
救助对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享受医疗救助:
1、参与卖淫嫖娼而染上性病的;
2、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淫乱、违法犯罪等引发的事故发生的医疗费用;
3、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意外事故及其他责任事故的;
4、变性、镶牙、整容等非疾病而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门诊救助
(一)日常门诊救助
1、农村五保供养和城镇“三无”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以上)看病的日常门诊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3000元以内,按100%给予救助。
2、城乡低保常补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日常门诊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1000元以内,按50%给予救助。
(二)重大疾病或严重慢性病门诊救助
1、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因患严重慢性病或重大疾病(12种重大疾病病种)需要依靠门诊维持治疗的,其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按规定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2万元以内,按100%给予救助。
2、城乡低保常补对象因治疗严重慢性病或重大疾病(12种重大疾病病种)产生的高额门诊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按60%的比例给予救助,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1万元。
救助对象当年门诊救助金额已经超出年封顶线,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可将门诊、住院救助封顶线合并计算给予救助,但当年累计救助金额不得超过门诊加住院救助封顶线之和。
凡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或药店、材料
等自购药品费用一律不纳入救助范围。
其他救助对象不纳入重大疾病门诊救助。
四、住院救助
1、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因患病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4万元以内,按100%给予救助。
2、城乡低保对象和救助对象中规定的第4种“六类对象”,因患病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按50%给予救助,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2万元;因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3万元以内,按70%给予救助。
3、贫困家庭儿童(未年满14周岁)因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5万元以内,按80%给予救助。
4、救助对象中规定的第5种“两类对象”纳入城市医疗救助范围。
因患病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2万元以内,按50%给予救助;因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
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3万元以内,按70%给予救助。
5、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需患规定的12种重大疾病,且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对其个人负担部分,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可报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2万元以内,按50%给予救助。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救助资金总额要控制在我县当年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总量的20%以内。
五、专项救助
重大疾病专项救助按照x[x]4号文件精神执行。
在我省已开展的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治疗、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治疗、“光明•微笑”工程的基础上,逐步将重度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妇女乳腺癌、宫颈癌、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Ⅰ型糖尿病、甲亢16类疾病纳入按病种定额付费救助范围。
对农村居民已开展耐多药肺结核等15类大病的专项救治,按照《关于开展农村居民重大疾病救治试点工作的意见》(x〔x〕22号)规定执行。
六、规范城乡医疗救助程序
规范救助程序是确保救助对象认定准确、提高医疗救助时效性的重要手段。
因此,乡镇(场)要严格规范医疗救助操作程序,认真做好救助对象身份认定工作,防止冒名顶替和虚报冒领现象发生。
1、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救助对象中规定的第4种“六类对象”通过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服务窗口申请医疗救助的,必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簿、低保(五保)证或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优待证,县级民政部门应根据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信息,及时核对申请对象身份。
2、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救助对象中规定的第4种“六类对象”申请事后医疗救助的(含门诊救助),必须持本人身份证、户口簿、低保(五保)证或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优待证以及医院的诊断证明、费用单据、医保或新农合报销凭证、大病补充保险报销凭证等,到户籍所在地乡镇(场)提出申请,经乡镇(场)审核后,报县民政局审批。
乡镇(场)和县民政局应对申请救助的对象身份认真核实。
3、城镇“三无”对象申请医疗救助,由县民政局联合乡镇(场)共同认定救助对象,待身份确认后实施救助。
4、对救助对象中规定的第5种“两类对象”,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县民政局进行身份认定后按程序实施救助。
5、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申请大病医疗救助,需向户籍所在地乡镇(场)提出申请,经乡镇(场)审核后,报县民政局审批。
各乡镇(场)要按照低收入家庭认定程序对申请对象身份进行认定,对符合条件的,应在村(居)委会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后批准其享受规定的医疗救助待遇,并将救助结果在村(居)委会进行公示。
对不符合条件的,由乡镇(场)给予书面回复,并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
七、工作要求
1、明确工作职责。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直接关系困难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民政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规范救助对象范围和救助标准,明确各项救助措施的具体操作办法;要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救助对象身份审批,规范救助资金管理使用,简化救助工作程序,抓好医疗救助和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参合)政策的落实。
2、规范工作管理。
一是规范救助程序。
严格按照程序认定救助对象,对不符合条件而批准给予救助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保障救助实施公平公正。
二是规范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医疗救助基金实行分账管理、统筹使用。
医疗救助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或金融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
三是规范工作档案管理。
规范医疗救助工作台帐,建立信息准确、数据完善的救助花名册,加强救助档案管理。
3、加强协作配合。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民政局在调整医疗救助政策时,要积极衔接人社、卫生部门,结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信息,统筹协调,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政策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补充作用。
要密切配合财政部门,尽快建立医疗救助资金收支情况信息沟通机制和定期联合检查机制,共同加强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支付、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