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四大基本组织及骨骼系统
周围神经 (横切)
横断面:
神经纤维呈圆形,中央紫红色点状结构是 轴突,其周围染色浅,为髓鞘,最外层的 一圈儿是神经膜(施万细胞膜及基膜)。
1.轴突 2.髓鞘 3.神经膜 4.神经束膜
4 1
2
3
周围神经(纵切)
低倍镜:神经干外包 有致密结缔组织,称 神经外膜,内部由神 经纤维密集排列而成。 神经纤维互相平行排 列,弯曲成波纹状, 染成淡紫色。 1.神经纤维 2.神经外膜
观察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1.长骨(一体两端) 尺骨和掌骨等
骨干 髓腔 干骺端 骺软骨 骺线 骺 滋养孔
2.短骨 腕骨 附骨
3.扁骨 颅、胸、盆部
4.不规则骨 椎骨
观察全身骨:
颅骨包括面颅15块(上颌骨2、颧骨2、鼻骨2、泪骨2、 腭骨2、下鼻甲2、犁骨和下颌骨、舌骨各一块)和脑颅8 块(枕骨、额骨、蝶骨和筛骨各一块,顶骨和颞骨各二 块)。
余小而圆的核为神经胶
1
质细胞核。选一结构较
完整的神经元观察。
2
1.多极神经元 2.胶质细胞核
高倍镜: 神经元细胞核大,
圆形,染色浅,核仁 明显。细胞质内有许 多大小不等的颗粒状 嗜碱性物质,为嗜染 质(尼氏体)。神经 元的突起被切断,只 能看到少数突起的根 部,轴突根部无嗜染 质,呈现一色浅的区 域,为轴丘。 1.细胞核 2.核仁 3.尼氏体 4.轴丘
2 1
高倍镜:
纵切面:首先分清
1
哪是一条神经纤维。
注意找到下列结构:
1.神经纤维结
2.轴突:神经纤维中
央呈紫红色的线条状
结构。
3.髓鞘:轴突周围染
色浅处为髓鞘。
4.神经膜:髓鞘两侧
的细线为神经膜,内
有染成紫兰色的椭圆
形细胞核 ( 施万细
胞核)。
1 21
1
4
3
电镜结构
髓鞘呈明 暗相间的 同心圆状 板层
定义: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之 间有少量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肌细胞的 功能是收缩和舒张。
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分为骨骼肌、 心肌和平滑肌三类。
1、骨骼肌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形,直径10-100μm,是多 核细胞,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带
胞体:长圆柱状,直径10~ 100µm ,长1~40mm。
躯干骨:脊柱(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椎5和尾 椎1)、肋骨12、胸骨1。
上肢骨:上肢带骨:锁骨2、肩胛骨2。游离上肢骨: 肱骨2、桡骨和尺骨各2块。腕骨16块、掌骨10块、指骨 28块。
下肢骨:髋骨2、股骨2、髌骨2、胫骨和腓骨各2块、 跗骨14块、跖骨10、趾骨28块。
观察肌的形态: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 肌的形态和构造
3、平滑肌
广泛分布于中空性器官管壁内。 1.肌纤维光镜下结构 ①胞体长梭形,大小和形状因所在部位和器官而异; ②单核,杆状或椭圆形; ③无横纹,胞质嗜酸性。
第四节 神经组织 ( Nerve Tissue )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神 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也称神经元。由胞体、突起和 终末三部分组成。
胞核:椭圆形,数十至数百个, 位于周边。
胞质:充满肌原纤维,与肌纤 维长轴平行排列,有周期性横纹, 横纹有①暗带(A带,暗带),中 央有H带(浅色区),H带中央有 一暗线M线;②明带(I 带,浅 色区),中央有一暗线为Z线。
肌节:相邻2条Z线之间的一段 肌原纤维,由1/ 2 I 带+A带+1/ 2 I 带构成,长1.5~3.5 µm, 是骨 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单层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气管切片
形态:由锥体形、梭形、柱状细胞组成,柱状细 胞游离面有纤毛,并夹有杯状细胞。均附着于基 膜上。 分布:呼吸道表面。
5、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切片
形态:由表层的扁平、中层的多边形、底层的立方形细胞 组成,底层细胞有再生能力。 •分布: •未角化上皮:口腔、食管、阴道 •角化上皮:皮肤
2. 骨骼肌
肌原纤维
纵断
明暗 带带
↑舒张 ↓收缩
↑舒张 ↓收缩
骨骼肌纤维收缩时的肌节变化 (左:示意图 右:电镜图)
2、心肌
由心肌纤维组成,属横纹肌。收缩具自动节律性。 光镜下结构
①心肌纤维呈分支短杆状,互连成网 ②核1~2 个,居中 ③有周期性横纹,肌原纤维位于周边,核周胞质染色浅, 内含脂褐素 ④细胞以闰盘连接
分布
内皮:
血管、淋巴管、心的内表面
间皮:
腹膜、胸膜、心包膜的内表面
其他:
I型肺泡上皮、肾小囊壁层
单层上皮
2、单层立方上皮
甲状腺切片 形态:立方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分布:肾小管、甲状腺。
单层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
小肠切片 形态:呈柱状,核椭圆形,靠近基底部。其中夹有 高脚酒杯状的杯状细胞,核位于基底部。 分布:消化道的中部。
数量最多 杆状核 分叶核 胞质浅粉红色 淡紫红色细小颗粒 趋化作用 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
核多为2叶 胞质充满粗大的鲜 红色嗜酸性颗粒 抗寄生虫 抗过敏
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 核分叶,呈S形或不规则形 胞质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染成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 可覆盖在着色较浅的核上 参与过敏反应
无粒白细胞
施万细胞核 轴突
轴突
髓鞘
感觉神经末梢
1. 游离神经末梢
4. 肌梭
2. 触觉小体
3. 环层小体
触觉小体
低倍镜:
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凸凹不
平,突入到表皮内的结缔
组织称真皮乳头,有的乳
头内可见着色较深的椭圆 形小体,即触觉小体。
1
高倍镜: 1.触觉小体:该小体外 有结缔组织包绕,内有 几层横向排列的扁平细 胞,构成触觉小体中的 结缔组织支架。
每块骨骼肌包括 肌腹 肌腱
红肌主要由红肌纤维组成, 较细小,收缩较慢,但作用 持久; 白肌主要由白肌纤维组成, 较宽大,收缩较快,能迅速 完成特定的动作,但作用不 持久
长肌 短肌 扁肌 轮匝肌
长肌 半羽肌 羽肌 多羽肌 多腹肌 扁肌 轮匝肌 二腹肌
观察全身的部分肌肉:
表情肌 胸锁乳头肌、胸大肌、肋间肌 斜方肌、背阔肌 臀大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 肌 肱二头肌、前臂肌群、肱三头肌 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等。
实验2 பைடு நூலகம்动系统解剖
一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人类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人类骨骼的组成及其构 造特点,了解和掌握人类骨和骨骼的特征。 通过观察人类肌肉模型,了解主要肌肉的形状、所在部位、 起止点;进一步理解肌的起止与功能。 二 实验内容
观察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观察全身骨 观察肌的形态: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 观察全身肌肉
6、骨组织 人骨磨片 骨干主要由密质骨构成,内侧有少量松质骨形成的骨小 梁。密质骨在骨干的内外表层形成环骨板,在中层形成哈 弗斯系统和间骨板。
7、血液
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 无核和细胞器 血红蛋白 网织红细胞
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3-5) • 嗜酸性粒细胞(1-2) • 嗜碱性粒细胞(6-7)
中性粒细胞
实验1 四大基本组织
目的:联系机能观察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了解切片制作及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方法:显微镜观察及示教图片展示
第一节 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
组成:大量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 分类:
被覆上皮 腺上皮 作用:吸收、分泌和排泄。
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蟾蜍体腔膜或肠系膜 形态:呈薄扁细长,核椭圆形,有核处较厚 分布:内皮,间皮, I型肺泡上皮、肾小囊壁层
一、神经元 二、突触 三、神经胶质细胞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五、神经末梢
多极神经元模式图
切片观察
多极神经元
脊髓横断面 中央染色深、呈蝴蝶 形的结构为脊髓灰质, 周围色浅的部分为白 质。灰质前角粗短, 后角细长。 1.灰质 2.白质
1 2
低倍镜 :在灰质前角内
可见许多体积较大的细
胞,为多极神经元,其
环层小体:
结缔组织内,可见体积较大的呈同心圆排列的椭圆形小体,为 环层小体,其中央染成红色的均质状结构为圆柱体,周围有许 多层呈同心圆状排列的结缔组织被囊,由纤维和扁平细胞组成。
运动终板:
运动终板的爪状分 支末端常呈纽扣状 膨大。
1
神经胶质细胞 (Golgi 镀银法)
星 纤维性 形 胶 质 细 胞 原浆性
复层上皮
6、变移上皮
膀胱切片
形态:细胞的形态、层次随容积而变化。表层细胞可
复盖中间层的几个细胞,称盖细胞,中层呈多边形,
基底呈立方形或矮柱状。
分布:排尿管道
第二节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
组成: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其细胞外 基质包括无定形的基质、丝状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 织液。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细胞无极性。 分类: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 和网状组织。广义的结缔组织还包括液态的血液和淋巴、 坚硬的软骨和骨组织 作用: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多种功能
网状F
淋巴C
网状C
4、脂肪组织
小肠切片 由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和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及网 状纤维构成。被结缔组织分成许多小叶。
功能:贮存能量、支持保护、维持体温。 分布:皮下、肠系膜、腹膜、网膜、肾、心脏等器 官周围。
5、软骨组织
气管切片
软骨细胞是软骨中唯一的细胞类型,位于在软骨基 质中,所在的腔隙称软骨陷窝
2 14
3
1
2
3
高倍镜:多极神经元 1.细胞核 2.树突 3.轴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