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学目标:一、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
二、复述故事,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三、学习“寓理于事”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一、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二、指点学生多读和背诵方法,在读和背中领会句意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用讲故事的方法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确保朗读时间。
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五、教学时间安排一教时。
作业如在课堂上完成不了,可置于课后处理。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
本文选自《韩非子》。
故事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
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
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
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蔡桓公。
二、题解。
“见”,是什么意思?“进见”“会见”“拜见”。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指名学生读一遍。
教师作如下补充:①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
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②“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
③“寓言”,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些故事很简短,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
说理生动、通俗易懂。
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等都出自《韩非子》一书。
三、指导学生课堂预习: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
(生自由诵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1 出示预先写好词语的小黑板,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与查阅工具书在课文原词语上注意或释义。
答应);(1)多音字:立有间(jiàn)、好治(hào)、应(yìng(2)通假字:还(同“旋”xuán)、汤(同“烫”tàng)、齐(同“剂”jì);(3)生字词:桓(huán)、腠理(còu)、汤熨(wèi);(4)释义:索,寻找。
是以,因此。
有间,有一会儿功夫。
居,经过,过了。
复,又,再一次。
益,更加。
应,理睬。
2、学生轻声熟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大致内容。
(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试读: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如“君有疾/在腠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要注意语气,如“不治将恐深”是揣度语气,“不治将益深”是决断语气。
可指定两个学生按上面的层次各读一层,一气读完。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
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
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准备好了吗?开始。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1)立有间(2)桓侯遂死(3)臣是以无请也(4)疾在腠理(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1、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
(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充?2、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小黑板展示下列四问题)桓侯之死谁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
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
(1)桓侯之死谁之过?(2)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
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
)(3)用四个字概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4)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3、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寡人无疾。
”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动作、神情?(板书:一见无疾)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应? 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
(板书:二见不应不悦)第三次呢?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
(板书:三见不应不悦)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又有什么反应呢?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板书:四见使人问之)4、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不是,他是好奇。
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
下面听老师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吗? 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1)你(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2)君为何多次扰我主?(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3)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
(板书:死)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
还有其他观点吗?(1)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2)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咱们这儿东边就是文登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个医生的职责。
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
大家同意这一观点吗?(3)不同意。
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
他逃到秦国的举动,反映出扁鹊——机警或机智。
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需要他去医治。
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
他后来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鹊刺死了,这是后话。
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残暴、蛮横、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
防患于未然,才能不断进步。
(3)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4)以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5、说得非常深刻,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
中国有句老话怎么说?(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讳疾忌医)。
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死了)。
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不可救药)。
6、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文章前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情?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
(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
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五、总结课文;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
本文的顺序(时间顺序),本文的线索(桓公的病情),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寄托的话。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请大家看一则小寓言《北人食菱》(见练习页),它寄托了什么意思呢?(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讲: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
一次宴席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
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
”这个北方人却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