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有一条成语叫“对牛弹琴”,它讽刺的就是“说话不看对象”。
琴弹得再好,对牛也没有任何意义。
说话也一样,不看人说话也没有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
要了解听话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所说的话才有意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据说古代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
魏明帝觉察之后,便派人去抓他。
他的妻子为了揽过局面,告诉许允:“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因为她深知跟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随便以情断事的,皇帝以国为大,以公为重,只有以理断事和以理说话,才能维护好国家利益和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
所以,在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确实很称职,于是不仅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根据是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的任官制度,许允提拔同乡一事,不管妥不妥当,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认可的“理”。
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来选择说话方式的绝好例子了。
说话不考虑对象,就等于射击不瞄准。
而关于什么样的对象,说什么话。
可以参考鬼谷子《权篇》中说的:“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第四,说话的方式和分寸所谓说话的方式和寸,就是同一件事,你会选择说哪一段,站在哪个角度说,比如,你太太炒菜,四个菜中只有一个好吃,你吃饭的时候会说那三个不好吃,还是说那一个好吃呢?一定是说那一个好吃,因为你说那三个不好吃也没有用,再说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样清楚,为什么要说呢?答:“维多利亚。
”门未开,再敲。
问:“谁?”答:“你的妻子。
”门开了,维多利亚走了进去。
女王回到家里,场合改变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
在宫廷上对着王公贵族说话是一种情形,回家说话应该是另一种情形。
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
着名作家李存葆说过: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宣传鼓动不会是长篇大论,有时面对敌人痛骂一声,回头向战友一招手,喊一声:“有种的,跟我上!”这比宣传鼓动更有效。
这也告诉我们,说话只有根据场合,灵活运用语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场合不同,氛围不同,人们的心情也不同,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不同。
同样一句话,在此场合被认为合理、有见解、在彼场合则可能引起人家的厌恶和反感。
设想一下,我们跟一个六七十岁的贫苦老农交流时大谈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会是一个什么情形,我想这位好农一定不知道你所云的是什么,说不定还会认为你脑子有毛病。
这就叫“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拿什么钥匙开什么锁。
”第三,说话的对像和身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
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
因两人的话说得不一样,两人的命运也各不一样。
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划脚地说:“我主万岁!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
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
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
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
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
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
”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乱棍打出去!”这个抱头窜出的倒霉蛋,去给朱元璋的另一位旧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
那个放牛娃泯嘴一笑,说:“你看我去,保得富贵。
”于是他大摇大摆走进宫来,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都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
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
”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
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时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对于同一件事,一个人是直通通地说,结果被推出斩首;一个委婉曲折地说,结果做了大官。
话说的方式不一样,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
墨子曾回答他的学生子禽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
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
同样,在生活中,精辟的见解往往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容易招人生厌。
实践证明,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赢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在不同人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事件,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所以,开口说话不能只照着自己的思路走,要考虑对方对自己说的话是否有兴趣,要考虑对方的立场,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够被接受的程度。
能看对象说话的人虽不是老实人,但绝对是精明人。
一个具有高明演说技巧的人,能够很快地发现听众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能够说得适时适地,恰到好处。
换言之,他能把听众想要听的事情,在他们想要听的时间之内,以适当的方式说出来,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才能,这种能够把握优越时机的人,说话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会非同凡响。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手持刷卡机,危机非但无法避免,甚至可以形容为危机四伏。
对待危机,很多企业的应激反应就是:裁员。
其实裁员只是并不能让危机远离,反而让危机更大、更猛、更久。
这里分享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案例:威罗比·马柯米克先生经营的马柯米克公司是一家著名的香料公司,因为种种原因陷入危机,此时只有降低所有职员10%的薪水才可以达到收支平衡,渡过危机。
而就在这个时候,威电动二通阀罗比先生撒手人寰。
其侄子查理斯·马柯米克先生出任公司董事长伊始,非但没有降低所有职员10%的薪水,反而每人加了10%的薪水,职员们为之鼓舞,齐心协力很快就扭转危局,转危为安。
首先,危机来袭,企业最需要的是凝聚人心,团结一致的克服困难,裁员的结果只能让人心惶惶,最终危机还没来你就已经败得一塌糊涂了公交刷卡机。
此时,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你虽然不必加薪,但更不能以减薪或裁员来应对。
因为节省下来的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抵抗危机,反而让大家人人自危。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队伍不散,人心不散,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其次,对夫妻而言,俗话说的好:危难见真情。
对企业而言这一点同样有效,只不过见得不仅仅是“情”,还有“忠”,更有“才”!员工和企杭州等离子切割机报价业之间也会日久生“情”,但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更能识别“人”和“人才”。
再次,危机过后呢?百废待兴,需要人来建设。
而你此时再招聘吗?晚矣,再说刚来的新人使用顺手吗?RY导热油泵他们或许需要时间来适应、了解新的环境。
而那些在危机时期一起走过来的人才是重生的根本,他们的心态源于危难时期积累,要么百倍努力,要么和尚撞钟,你想让他们怎么做呢?第一,说话的时机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时机一定要对。
能在最适宜的时机,说出最适宜的话,这才是最会说话的人。
否则,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得不好,相反,还会给你带来反面的效果。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大概就是如此。
杨修作为曹操身边一个直接参与机密要务、总领营帐诸事的行军主簿,在战事失利的紧急情况下,口无遮掩,自作聪明地从“鸡肋”口令中随意妄猜,并在军中肆无忌惮散布消极言论,最终落得个被曹操以“乱我军心”罪处死。
杨修空有真才实学,却因为说话时机不对,而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什么时候是说话的最佳时机?比如,在讨论会上,什么时候是最佳发言的机会?如果你第一个发言,虽然能够给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况是,因为时间尚早,气氛难免显得沉闷,听众尚未适应,不太好调动他们的情绪。
可是如果到了后边再讲,好处是能够吸收别人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显得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可是因为时间太晚,很多听众都会觉得疲倦,希望尽快结束发言而不愿再拖延时间,因此效果也不理想。
根据这些情况,经过研究证明,最好的发言机会是在第二或第三个人发言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的效果最好。
在这个时候,说话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如果你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孔子曾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这句话有3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选择时机,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更是发挥说话效果的好方法。
只有对方对你所谈的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你的话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事实证明,说服他人的最佳时机是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
由于劳累、不顺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他们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第二,说话的场合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其丈夫阿尔伯特相亲相爱,感情和谐。
妻子是一国之君,整天忙于公务和应酬,而丈夫却不太关心政治,对社交缺乏兴趣。
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经深夜了,她回到卧室,见房门紧闭,就敲起门来。
问:“谁?”答:“我是女王。
”门未开,再敲。
问:“谁?”最后,在危机来袭的时候杭州螺杆空气压缩机,被你裁掉了人里面,也许有很多是克服困难,渡过危机的人才。
危机是人制造的,也需要人用意志、精神来克服。
所以,有人才有希望。
笔者【宋晓飞】还想问:危机是怎么来的?除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大都是人制造的,是那些无视规律的人制造,KCB齿轮泵厂家甚至是经营者自身制造的,而裁员就是将自己的过错转嫁给那些“无辜”的职员。
恰恰相反,也许渡过危机就是要靠这些“无辜”的职员。
有些危机是无法避免的,有些危机本身就是规律。
不要以为用最简单而粗暴的方式----裁员就可以渡过危机,这样做无济于事,反而让危机更大杭州电焊机价格、更猛、更久。
只有直面危机,避开危险,寻找机遇,才是正道。
而这个过程中,只要做到手中有人,才可心中不慌,才可真正意义上克服困难,渡过危机。
危机也许并不致命,但是对待危机的态度是致命的。
裁员就是消极对待,结果伤了士气,动了根基;不减反增的结果是提振士气,缓闭式止回阀其结果不仅仅渡过危机,更有可能是创造奇迹。
如果你面对的是致命的,那么裁员又有何用?克服危机不是靠你的资金有多雄厚,不是看汽水分离器你如何缩衣节食,关键是看你的态度,看你团队的态度。
这个态度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在危机来袭才是检验健康态度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