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管理:是对道路上的行车停车、行人和道路使用,执行交通法规的“执法管理”,并用交通工程技术措施对交通运行状况进行改善的“交通治理”的一个统称。
是一种静态管理。
2.交通控制:是依靠交通警察或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设施,随交通变化特性来指挥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它是一种动态的管理。
3.交通管控的目的:保障交通安全,疏导交通、提高现有设施的通车效率。
更着重于采取各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来减少道路上的汽车交通总量,缓解交通拥挤,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并降低汽车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影响。
4.交通管控的原则:分离原则,限速原则,疏导原则,节源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5.通行权:在平面分离上,车辆、行人按规定在各自的道路上有通行的权利;在时间分离上,车辆、行人按交通信号、标志或交通警察指挥指定在其通行的时间内有通行的权利。
6.先行权:各种车辆或行人在指定平面和时间内共同有通行权的前提下,对车辆、行人在通行先后次序上确定优先通行的权利。
7.问:为什么要进行交通管理?答:交通管理能整合现有的道路资源,在不投资建设新道路的情况下,挖掘道路资源的潜力,在节省投资的同时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进而保证道路畅通。
8.交通所带来的问题:安全问题,能源问题,土地问题,环境问题。
9.TSM: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交通系统管理10.TDM: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交通需求管理11.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智能交通运输系统1.交通治理五阶段:传统交通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智能化交通管理,可持续交通发展阶段2.交通管理分类:交通行政管理,交通执法管理,交通运行管理。
3.交通管理规划内容:城市交通管理现状问题与需求分析,制订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目标和策略,建立交通管理长效发展机制,近期交通系统管理改善方案制定,智能交通与高新技术发展应用规划,拟定交通管理规划实施行动计划。
4.交通规划编制原则: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相一致原则。
体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
应遵循远期讲战略、中期粗、近期细与标本兼治的原则。
可实施性和滚动原则。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技术标准规范所赋予和规定的交通管理职权和事权,是国家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施行交通管理权力的主要依据。
2.全局性管制:在全国或某地区范围内,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的那些措施。
3.局部性管理:仅在局部范围内,在较短时间内才有效的一些措施。
4.交通法规的层次:交通法规按其有效性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性法规。
(全国性法规应具有全局意义,是一种必须在全国统一执行的一些规定。
全国性法规是制订地方性法规的依据。
)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应是当地具有全局性含义的管理措施。
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及交通特点,在全国性法规为依据的前提下,制订当地必须统一执行的一些补充规定。
地方性法规是对全国性法规作的一些不矛盾的补充。
)局部性管理措施。
(可认为是交通法规的补充和外延。
)5.交通法规的内容:对人的管理,对路的管理,对车的管理,对环境的管理。
1.交通行政管理的内容:交通行政管理是最高层次的交通管理,它的内容涉及交通管理的职能、体制、手段等多个方面。
在宏观层面上,……在围观层面上……2.车辆驾驶人的管理主要包括:驾驶证管理、驾驶人教育管理、驾驶人驾车管理等。
3.对驾驶员的日常安全教育:技术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4.车辆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使车辆经常保持良好的行驶性能,保证交通安全。
5.车辆管理包括:车辆牌证管理,车辆报废管理和车辆检验。
6.交通业务管理:道路交通路政管理,道路交通事故管理,道路交通指挥管理。
1.交通秩序管理: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其管理目的主要通过交通执法的手段实现。
它对确保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维护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治安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2.通行秩序管理:机动车行驶秩序管理、非机动车行驶秩序管理、行人交通秩序管理、乘车人与候车人交通秩序管理3.分道行驶、最高车速、驾驶规则三方面组成车辆运行及操作基本规则。
4.道路使用管理分为:交通活动道路使用管理、非交通活动道路使用管理。
5. 交通活动道路使用管理主要包括:交通方式通行空间划分、交通空间均衡管理、停车占用道路管理。
6. 道路管理的原则:1.是道路为交通所用2.维护交通的安全和畅通3.消除一切有碍于交通的设施。
7. 非交通活动道路使用管理:清除任意占用道路、清理道路上有碍交通的设施、道路施工和开挖埋管的管理。
8.交通事故分类:按事故责任分类,按事故后果分类,按事故原因分类,按事故对象分类,按事故地点分类。
……9.交通事故责任分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10.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常将某一时期内,发生事故数量或特征比其他地方明显突出的位置(包括交叉口点、路段或某一小区域)称为道路交通事故黑点。
11.交通秩序管理的主要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以及其他交通秩序管理设施。
12.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交通管理信息的一种交通管理设施。
13.道路交通标志类别:主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道路施工安全标志),和辅助标志,可变信息标志。
14.道路交通标志的设计原则:在极短的时间内易于辨别和记忆。
15. 道路交通标志的设计规定:警告标志的颜色为黄底、黑边、黑图案。
禁令标志的颜色,除个别标志外,为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图案压杠。
指示标志的颜色为蓝底、白图案。
指路标志的颜色,除里程碑、百米桩之外,一般道路的指路标志为蓝底、白图案,高速公路为绿底、白图案。
16.交通标志位置设定:应设置在驾驶员容易看见的地方,根据其具体情况应设置在道路的右侧,中央分隔带及车行道的上方。
同一地点设置两种以上标志时,可以安装在一根标志柱上,但最多不应超四种。
路侧或标志尽量减少标志版面对驾驶员的炫光,解除标志应单独设置。
17.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原则:根据客观需要设置,统一性和连续性相结合,设在易见位置,昼夜性标志的照明或反光性,交通标志照明方式。
18. 其他交通秩序管理设施:隔离设施、道路照明、其他附属设施。
19.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一般分类:按设置方式分(纵向标线,横向标线,其他标线),按功能分(指示标线,禁止标线,警告标线),按形态分(线条,字符标记,突起路标,路边线轮廓标)指示标线:指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禁止标线:禁止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警告标线:警告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轮廓标:指示道路的方向,车行道的边界;突出路标:固定于路面上起标线作用的突出标记块。
道路交通标线:由标画于路面上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构成的交通安全设施20.道路标线的标区划分:白色实线,白色虚线,黄山实线,黄色虚线,双白虚线,双黄实线,黄色虚实线,双白实线。
21.标线设置原则:要积极避开左转弯车道。
交叉口的导向车道线长度根据交叉口的几何线性确定,最短为30m。
平面交叉口的进口车道内,应有导向箭头标明各车道的行驶方向。
1.车道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设置单向车道,变相车道和专用车道等方式减少由于交通方向性不均衡而造成的道路资源的浪费,减少交叉口冲突点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2.视距三角形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无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
视距三角形:视距三角形是平面交叉口处由一条道路进入路口行驶方向的最外侧的车道中线与相交道路最内侧的车道中线的交点为顶点,两条车道中线按其规定车速停车视距的长度为两边所组成的三角形。
它的确定与汽车行驶速度,反应时间,汽车轮胎与路面的纵向摩阻系数,车头间距有关。
3.85%位地点车速:地点车速累计频率分布曲线图中,对应累计频率为85%的地点车速。
它表示观测路段有85%的行驶车辆,其地点车速小于等于V85%。
它被用来去顶道路的最大限制车速,简称它为车速上限。
V85%被确定后,实际上仅对15%的驾驶员进行了限制。
4.15%位地点车速:地点车速累计频率分布曲线图中,对应累计频率为15%的地点车速。
它表示观测路段有15%的行驶车辆,其地点车速小于等于V15%。
换言之,有85%的车辆,其地点车速高于V15%。
它被用来确定路段的最小限制车速,简称车速下限。
此指标在高速道路上尤为重要5.控制车速的方法:法规控制,心理控制,工程控制6.单向交通又称单行线,是指道路上的车辆只能按照一个方向行驶的交通。
当城市道路上的交通量超出其自身的通行能力是,将造成城市交通拥塞、延误及交通事故增多等问题。
此时,在道路交通系统中,若对某条道路或几条道路,甚至对某些路面较窄的巷、弄,考虑组织单向交通,则会使上述交通问题明显地得到缓解和改善。
故单向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充分利用现有城市道路网络容量的一种经济、有效的交通管制措施。
7.单向交通的种类:(1)固定式单向交通:对道路上的车辆在全部时间内都实行单向交通。
(2)定时式单向交通:对道路上的车辆在部分时间内实行单向交通。
所谓重交通流方向是指方向分布系数K D>2/3的车流方向。
实行定时式单向交通,应给非重交通方向的车流安排出路;否则,会带来交通混乱。
(3)可逆性单向交通:指道路上的车辆在一部分时间内按一个方向行驶,而在另一部分时间内按相反方向行驶的交通。
这种可逆性单向交通常用于车流流向具有明显不均匀性的道路上。
(4)车种性单向交通:指仅对某一类型的车辆实行单向交通。
8.单向交通的优点:简化交叉口交通组织,提高通行能力。
提高路段通行能力。
降低事故率。
提高行车速度。
有利于实施各交叉口见交通信号的协调联动控制。
9.单向交通的缺点:增加了车辆绕行的距离,增加了附近道路上的交通量。
给公共车辆乘客带来不便,增加徒步距离。
容易导致迷路。
增加了单行管制所需的道路公共设施。
10.单向交通的实施条件:(1)具有相同起终点的两条平行道路,它们之间的距离在350~400m 以内。
(2)具有明显潮汐交通特性的街道,其宽度不足3车道的可实行可逆性单向车道。
(3)复杂的多路交叉口,某些方向的交通另有出路的,才可将相应的进口道改为单向交通。
当各条平行的横向街道间距不大,车行道狭窄又不能拓宽,而交通量很大,造成严重交通阻塞时;当行车道的条数为奇数时;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或对向交通在陡坡上产生很大危险性等情况下,实施单向交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11.变向交通:在不同时间内变换某些车道上的行车方向或行车种类的交通。
又称“潮汐交12.变向交通按其作用可分为两类:(1)方向性变向交通:在不同时间内变换某些车道上行车方向的交通。
(2)非方向性变向交通:在不同时间内变换某些车道上行车种类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