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话故事的知识;认读生字,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3.感受夸父的为了美好的愿望、目标,执著、坚持精神。
4.会复述这个故事,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理解。
过程与方法:1.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2.学习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知识,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感受夸父、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夸父追日一、新课导入: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
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人们无不从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受到启迪。
神话分古代神话和民间神话,本文属于古代神话。
2.《山海经》,书名,18篇。
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夸父追日的故事传据说“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从世系上看,夸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后土传下的子孙,住在遥远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载天”巍峨雄伟的的大山上。
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
那时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
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他的族人也是个个身材都很高大、力大无比的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
看样子很可怕,其实他们性情温顺善良,都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那时候,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
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成都载天的上空,不断地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夸父被推选出来去追赶太阳,他心中十分高兴,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样温暖。
于是他跨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他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
他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
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
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
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
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
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
可是天帝被他的勇敢、牺牲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
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
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虽然夸父失败了,但他的这种精神、这种毅力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并且激励着许多有志之士不断进取。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
3.解释下列划线字: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到,黄河)大泽.:(湖)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2.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的行为?①积极意义: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手段。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
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的积极意义。
3.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4.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
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他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执著追求、不怕牺牲精神……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6.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也比喻自不量力7.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是什么?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8.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夸父执着追求,奋勇前行,永不放弃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在生活、学习中传承夸父精神,精神百倍,奋勇前行!五、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3)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
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
”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①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②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①、“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②、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
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六.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庄子欲刺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