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清华大学王亚新第一讲概说一、基本概念1、民事诉讼、诉讼法、诉讼法学2、民事诉讼制度中的纠纷解决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过程 3、本课的构成规则体系、纠纷处理解决、实务 4、民事诉讼中的规则法条、司法解释、实务通常做法二、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1,民事诉讼法立法沿革1982年试行法—1991年现行法 1982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与教育3,司法解释的重要性4,民事诉讼法的修订2007年修订与今后的立法前景 2007三、纠纷解决构成要素与诉讼体系1、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要素与过程主体、对象、材料基本结构:纵向与横向的观察2、现行民事诉讼法体系 “总则·分则”结构编、章、条文第二讲诉讼过程的外观与实体一、诉讼过程的两个侧面11、程序“场景”的展开时间序列中逐次递进的程序 22、通过程序的“实体形成”纠纷的整理与处理结果形成二、“实体形成”的程序法概念11,诉的种类给付、形成、确认22,诉讼标的多义的概念与相关理论33,诉的合并、追加、变更44,自认、否认、抗辩、反诉第三讲审判主体一、关于审判主体的制度体系11、法院与其它纠纷解决机构的关系:民事审判权与主管22、法院系统的内部分工:管辖制度33、具体案件的审判主体:有关审判组织的制度44、法官个人作为审判主体的资格:有关回避的程序二、有关审判主体的制度分述1、主管:民事审判权的界限22、管辖及其分类: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等33、审判组织:合议庭、独任制、人民陪审制、审判委员会44、回避:概念、要件和程序第四讲诉讼主体一、诉讼主体与诉讼复杂程度11、“单一原告v.单一被告”的诉讼形态 22、复数原告与复数被告:共同诉讼 33、多数当事人的诉讼:“集团诉讼” 44、“三方结构”的诉讼复杂形态:第三人诉讼二、有关诉讼主体的制度分述1、当事人:自然人、法人及组织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2、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3、共同诉讼:必要的和普通的共同诉讼4、代表人诉讼:当事人人数确定的和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5、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第五讲保全与费用一、诉讼保全11、概念与种类:财产保全与行为的保全诉前与诉讼过程中的保全 22、要件、程序和保全措施33、有关保全制度的问题及论点二、与诉讼费用相关的问题11、“诉讼费用”的概念及范围22、诉讼费用在我国语境下的意义 33、关于现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4、诉讼费用的种类及计征方法55、相关论点与现在的问题状况第六讲证据制度一、证据的概念、性质和分类11、“证据方法→证据资料→证据原因”22、证据的关联性、客观性、合法性33、法定的七种证据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44、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直接与间接、本证与反证、原始与派生二、证据的收集和审查1、收集证据的主体问题:权能、责任和负担在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分配2、审判方式改革的起点和结果(1)从法院收集向当事人收集的转换(2)当事人与法院证据收集的现状及问题3、证据的审查方式(1)法官接触证据方法的变化(2)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与场面三、证明与举证责任1、证明过程(1)证据价值(可靠性和证明力)的评价(2)证明度与解明度、经验则和逻辑法则(3)证明标准:“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2、举证责任(1)含义:提出和证明、主观和客观、行为和结果(2)功能:“真伪不明”的解决及与诉讼结构的关联3、举证责任的分配和倒置第七讲调解:原则、制度、政策一、有关调解的定义和理论11、“调解”的概念层次技术、程序、结案方式22、调解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意义“东方经验”的传统与司法政策变化 33、从诉讼结构的角度看调解和判决“调解型”与“判决型”的诉讼模式二、围绕调解的政策及制度变迁11、调解原则的推移变化调解为主→自愿合法→调解优先22、近十来年的调解制度改革与相关争论 33、有关法院调解的最新动向“调解复兴”或法院向“调解的回归”44、解读当前的“回归调解”运动“调解复兴”的原因、含义及前景第八讲第一审程序一、立案(起诉与受理)11、起诉状与口头起诉22、起诉的条件:当事人适格、法院主管、诉的利益33、程序:起诉→起诉条件的审查→受理的通知或不受理的裁定→针对不受理裁定的上诉44、作为程序启动阶段的立案及其特殊功能二、庭前准备与开庭审理11、诉状的送达及有关问题22、答辩现行规定与相关的争议33、准备程序的建构及其不确定性举证时限、证据交换、庭前调解 44、开庭审理意义、样式及问题点三、标准流程中断和案件终止11、撤诉(1)申请撤诉与按撤诉处理(2)撤诉的原因、条件和法律效果 22、缺席判决(1)缺席判决的两种情形(2)缺席判决的意义33、诉讼的中止和再开44、诉讼终结:概念及要件四、简易程序11、第一审程序的“繁简分流”必要性、意义及相关的原理 22、现行法上的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3、关于简易程序的改革动向44、引进小额诉讼程序的可能概念、特征和引进的方案第九讲判决的形式和效力一、关于判决的一般理论11、“裁判”概念及其种类:判决、裁定、决定、命令22、判决的特殊性质形式性与终局性33、判决的效力执行力、形成力、既判力二、我国民事诉讼中判决的相关问题1、判决终局性的缺乏2、不完整的法律效果既决事项与遮断后诉效果的模糊性3、判决效力与审判监督、涉诉信访4、判决书的结构、内容及公布5、判决与“案例指导制度”建构的关系第十讲上诉与第二审程序一、上诉审的一般原理11、审级制度四级两审制、两审终审及审级改革 22、上诉审在比较法上的分类覆审及续审和事后审、事实审和法律审、二审终审和三审终审33、我国民事诉讼第二审的位置与改革的提议二、当事人的上诉1、当事人提起上诉的对象是否需要指明或限定的问题 22、第二审中当事人的称谓与范围 33、上诉状及提交的法院44、法定上诉期限及其效果55、上诉的撤回三、第二审的审理1、第二审的审理范围从“覆审”向“续审”的转换22、第二审的程序展开开庭审理与迳行判决方式33、上诉审裁判的种类判决与裁定形式、维持原判和改判、发回重审及出现的问题44、第二审程序的审限第十一讲审判监督程序一、制度的概况11、有关的概念监督、再审、申诉22、启动再审的三种程序法院提起再审、检察院抗诉、当事人申请再审33、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结构“一阶段”与“二阶段”的结合二、审判监督程序在立法上的最近动向1、关于最近的立法修改动向22、围绕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的争论 33、涉及抗诉及检察监督的修订44、有关当事人再审申请的修订建立“再审之诉”的改革方向55、审判监督程序的将来可能走向与“涉诉信访”的关系第十二讲非讼程序与支付令一、关于非讼程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何谓“非讼程序”?来自大陆法系的概念“繁简分流”与程序的”非讼化”22、非讼程序的正当化机制33、非讼程序之一例:督促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引入督促程序的背景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督促程序1、督促程序的制度构成支付令的申请、条件与审查、法律效果2、督促程序运用中的问题很少得到利用的现实及其可能的成因3、促进支付令使用的对策修改相关法律的基本思路配套的制度性措施第十三讲强制执行制度总论一、有关强制执行的基本概念及原理11、强制执行的性质及有关争论22、强制执行权的重新划分实施权与裁决权33、执行机构及执行管理体制执行机构设置的沿革执行机构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执行制度结构与“执行难”1、执行程序的基本流程执行的决定与实施程序执行的裁决与涉及执行的诉讼2、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执行难”“执行难”的复杂成因、对策及其前景3、涉及执行的立法动向2007年法律修改、单独立法的动向 2007第十四讲强制执行程序一、执行程序的启动11、执行的申请、移送执行22、执行依据(执行名义)作为执行依据的文书种类及性质执行内容与执行管辖33、委托执行及有关问题委托与异地的执行、难点及对策二、执行措施与相关程序1、执行措施的种类根据执行标的物的分类分类的三阶段:查找、冻结、处分执行中对“妨诉行为”的强制措施2、对第三人到期债权的执行制度的形成、程序逻辑和现存问题3、其他债权人参与分配:原则与程序三、执行救济制度1、执行救济的概念执行救济原理与制度建构的两难处境执行异议与执行监督2、现行法律关于执行异议的规定及沿革原有立法与修订后的相关条文3、针对执行行为的异议与案外人异议类型、程序、尚未解决的问题四、执行的终局11、执行和解理论与现实间的断裂、现状及前景22、执行中止、暂缓执行和继续执行33、执行的终结方式与执行回转执行完毕、执行终结与“本次执行终结”44、面临的问题及前景与“涉执行信访”的关联、制度的局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