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学1、 中国近代史学的主要特点第1, 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注 入了救亡图强的民族危机意识。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夏燮、张穆、何秋涛、姚莹等,都写出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历史著作。
以历代皇朝治乱盛衰、得失存亡为参照系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逐步转向以世界历史为参照系的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经世致用思想。
第二,传统的历史变化观点注入了近代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使之成为近代改良在历史理论上的根据。
王韬、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著作,都以倡言变法、改良为主旨。
戊戌变法失败后,邹容、陈天华、章太炎、孙中山等进而宣扬社会革命的历史理论,成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
第三,传统史学中的朴素的历史进化观点注入了近代进化论思想,使中国史学在历史理论方面开始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内涵和形式。
康有为的《论语注》、《大同书》等著作以“《公羊》三世说”和近代进化论相结合,为其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张目;严复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以及译述的《天演论》,宣传普遍进化理论,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败”。
梁启超认为,这是“以史学言进化之理”。
康、严都主张“循序而进”,不赞成激变,因而都带有庸俗进化论的局限。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提倡“新史学”,夏曾佑写出了《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中国近代史学萌生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形态和具体表述。
而章太炎倡言革命论,从而突破了康、严庸俗进化论的束缚。
总之,传统史学日衰,近代史学日盛,这是中国史学分化的大趋势。
2、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1、《蒙古游牧记》张穆(1805-1849)《蒙古游牧记》16卷,10年之功撰成前12卷,“末四卷尚未排比”,何秋涛10年之功补辑而成,校阅,咸丰九年(1859)刊刻行世。
内外蒙古自古代迄于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
作者自序:“今之所述,因其部落而分纪之。
首叙封爵、功勋,尊宠命也;继陈山川、城堡,志形胜也;终言会盟、贡道,贵朝宗也。
详于四至、八到以及前代建置,所以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也。
”土尔扈特部“走俄罗斯,屯敖额济勒河”,顺治、康熙年间“表贡不绝”,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锡“挈全部三万余户内附”的动人史实,爱国思想。
2、《朔方备乘》何秋涛(1824-1862)《北徼汇编》6卷,咸丰八年(1858),80卷,赐名《朔方备乘》。
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和中俄关系的历史。
“边防之事,有备无患”,“哈萨克之外,惟俄罗斯为强国,然则边防所重,盖可以知矣夫”;“西北塞防,乃国家之根本”(卷11《北徼形势考》)。
远见卓识和爱国思想3、《康輶纪行》姚莹(1785-1852)《康輶纪行》16卷,四川任职并两度奉使入藏所撰札记汇编而成,历史、地理、宗教、政治、戍守,英国觊觎中国领土。
作者批评士大夫“骄傲自足,轻慢各种蛮夷,不加考究”,“坐井观天,视四夷如魑魅,暗昧无知,怀柔乏术,坐致其侵陵”,“拘迂之见,误天下国家”,“勤于小而忘其大,不亦舛哉!”“是彼外夷方孜孜勤求世务,而中华反茫昧自安,无怪为彼所讪笑轻玩,致启戎心也!”(卷12)“余于外夷之事,不敢惮烦。
今老矣,愿有志君子为中国一雪此言也!”道光二十四年(1844)前后。
3、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林则徐,慕瑞《世界地理大全》,《四洲志》。
魏源(1794-1857)《海国图志》,王韬(1828-1897)《普法战纪》、《法国志略》,黄遵宪(1848-1905)《日本国志》。
1、《海国图志》100卷,咸丰二年(1852),《四洲志》,中外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西人论著、图说,世界史地。
《叙》中指出“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亚洲、澳洲、非洲、欧洲、美洲依次展开叙述,大为迥异。
主旨“御侮”,“筹海”之议:议守、议战、议款,“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科学技术。
道光三十年(1850),60卷本已传入日本。
2、《普法战纪》、《法国志略》王韬曾旅居香港,并游历英、法、俄、日等国,“逍遥海外作鹏游,足遍东西历数洲”(《漫游随录·自序》)。
“曾经沧海,遍览西学”。
《普法战纪》、《法国志略》、《扶桑游记》、《漫游随录》。
《法国志略》,同治十年(1871),14卷,光绪十六年(1890)《重订法国志略》,24卷。
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典志体相结合,重订序言“方今泰西诸国,智术日开,穷理尽性,务以富强其国;而我民人固陋自安,曾不知天壤间有瑰玮绝特之事,则人何以自奋,国何以自立哉!” 《普法战纪》14卷,普法战争(1871)。
《扶桑游记》光绪五年(1879),多记形势、时政。
《漫游随录》编订光绪十三年(1887),旅欧见闻,科学技术。
3、《日本国志》光绪十三年(1887),黄遵宪《日本国志》40卷。
卷首有中日纪年对照表。
3年后,改订《日本杂事诗·自序》中说:他撰《日本国志》,初意在于“网罗旧闻,参考新政”,而后“及阅历日深,闻见日拓,颇悉穷变通久之理,及新其政从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树立。
”作者通过写日本的历史,目的是对比中日的现实,为中国的维新而呐喊。
4、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1、 梁启超(1873-1929)光绪二十七年(1901),29岁的梁启超《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1902年,《新民丛报》上发表长文《新史学》。
《中国史叙论》,中国通史的理论构想,多着眼于“中国史”范围提出理论问题,并加以阐释。
《新史学》“新史氏”自称,呼吁“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
梁启超在这两篇论文中,运用西方学者的历史哲学(主要是近代的历史进化论思想)和史学方法论,结合中国史学的历史,提出并且阐述了这样一些史学理论问题:、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关于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新史学》第一节首论“中国之旧史”,“四弊二病”。
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二病: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三端:难读,难别择,无感触。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
梁启超在历史撰述上的成就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
2、 章太炎(1869-1936)《訄书》初刻本刊于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1900),二三年中(1902-1903),重订,光绪三十年(1904)在日本出版,两年后又作重印。
论文63篇和“前录”,中国历史、文化、现状和中西政治及文化的比较,以及对中国历史前途的关注与构想。
《訄书》关于历史和史学的论述,是广泛吸收了西人、西史兼采日本、印度学者之说结合中国历史与史学,阐述了作者的许多新见解。
编纂《中国通史》的思想和计划, 《訄书·哀清史》篇所附《中国通史略例》、《中国通史目录》。
他对旧史不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赞成脱离中国历史事实而仿效西人的“义法”。
他关于《中国通史》的理论和结构的具体考虑是:第一,强调贯穿“社会政法盛衰藩变之所原”的理论阐述;第二,主张“分时”与“分类”相结合,使时代与事类二者“互为经纬”;第三,对于史书体裁的变革要“能破”、“能立”,做到“以古经说为客体,新思想为主观”,强调以反映思想进化为主。
典、记、考纪、别录、表等多种体例综合而成。
典,记制度;记,记重大事件始末;考纪,有秦始皇考纪至洪秀全考纪共九篇,主要记帝王;别录,记人物;表,有帝王表、方舆表、职官表等。
历史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 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5、 胡适、顾颉刚、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1、 胡适的史学胡适(1891-1962)《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论述上古哲学(先秦)。
这部书原是他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讲稿,修改整理后,于民国8年(1919)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他运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方法,对哲学史这一学科本身从理论上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把哲学史从传统的学术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使哲学史研究从此走上近代化、科学化的道路。
实用主义研究的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2、 顾颉刚的史学顾颉刚(1893-1980)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民国12年(1923)2月,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
同年6月,提出考订古史真伪的原则: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民国15年(1926),顾颉刚把这场古史大论战中双方所有的论文汇编成《古史辨》第一册,并且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自序》。
在本书的推动下,一些学者纷纷加入行列,于是在中国史坛上,形成了一个古史辨派。
到民国30年,《古史辨》共出版七册,收入20年间考辨古史的论文350篇,约325万字。
3、 王国维的史学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
“二重证据法”:把新发现的材料跟古史记载结合起来。
陈寅恪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上的方法特点和主要成就,作了概括: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观堂集林 》汇集了他的主要著作。
4、 陈寅恪的史学陈寅恪(1890-1969)通晓多种东方古代和欧洲的语言文字,熟悉佛典,中年以后,致力于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和明清间史事的研究。
“诗、史互证”是以历史记载去笺证诗文,同时诗文又可用证史,探讨史事的新线索,从而扩大视野,得到新解。
如《元白诗笺证稿》(元稹、白居易),诗史互证的成功作品。
三联书店出版多卷本《陈寅恪集》,汇集了主要成果。
5、 陈垣的史学陈垣(1880-1917),字援庵。
宗教史、文献学方面有很大贡献。
“校勘四法”:对校法(校异同,不校是非)、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范围较广)、理校法(最高妙也最危险)。
抗日战争时期,写了《通鉴胡注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