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

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

摘要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

孙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无论是在中原大地,还是在异域外国,孙子兵法都已经成为了战略决策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依据。

孙子兵法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开拓和发展。

也正是由于孙子兵法这样不受历史局限性的战略指导意义,研究和应用孙子兵法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

如今,在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战争中,它在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以及作战指导方面,仍体现出极其珍贵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现代战争,战略指导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孙子兵法》由春秋时代的军事思想家孙武所著,距今已2500多年。

但正如英国空军元帅斯莱瑟所言:“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孙子兵法》能够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在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思想魅力和影响,就在于它有着多重性、深刻性的内涵,主要表现为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并具有高于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正因为这些,《孙子兵法》及其理论在很多国家经久不衰。

去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时,向美国总统布什赠送了丝绸封面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这条消息无疑再次增添了《孙子兵法》在世人心中的分量。

在二战以后爆发的一百多场局部战争中,尤其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一手挥舞高技术兵器的同时,一手又祭起《孙子兵法》这一古老的战争法宝。

战后所爆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东西方两种兵学文化的实际较量,较量的结果,迫使西方国家的军事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东方的兵学文化,并把自己军事目光的焦距对准了中国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

《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孙子正是用功利主义这把价值尺度考察春秋末期的战争,提出了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所产生的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表现为频繁的战争。

仅举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里,就发生过483次大的战争。

在战争的旋涡中,大国胜败无常,小国安危不定,局势错综复杂。

孙子从当时朝盟夕散、不宣而战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战争只能暂时平息而不会从此废止。

因此,他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和准备战争。

当前,冷战已成为历史陈迹。

两极战略格局的解体,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基本矛盾出现新的力量组合,逐步形成与孙子时代相似的“多极”战略格局。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军事理论研究相对来说很活跃,出现了像鲁登道夫、哈特和富勒这样一些出色的人才。

他们试图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那种火力决定一切的战场模式,从历史的教训中谋求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军事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西方军事理论工作者进行上述探索的实验场,尤其是二战以后几场局部战争,使西方国家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开始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进行总结和反思。

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柯林斯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双方“皆无现实目标的盲目作战,不久就沦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僵持不下的、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浩劫”。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上再没有任何战争能像这次大战这样清楚地说明战略思想典型地落后于技术了。

”为了改变军事理论的这种落后状况,他认真地研究《孙子兵法》,惊奇地发现:“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时期,东西方战略观念出现融合互补趋势,《孙子兵法》对西方军事理论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总体上看,高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作战样式凸显出许多新的特点。

但不管样式、形态如何变化,战争必然沿着战争基本规律的轨道向前推进。

从这个意义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海湾战争以后,美军不断探讨面向21世纪的新的作战方法,新的作战理论不断问世,其中就有哈伦·厄尔曼等提出来的“震慑”理论。

这一理论因第二次海湾战争(即伊拉克战争)而名声大噪。

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震慑”理论原来源于《孙子兵法》。

厄尔曼博士曾经讲过:“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

”《孙子兵法》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受到美国军方的推崇,海湾战争中,美军人手一册《孙子兵法》,伊拉克战争更号称美军《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版。

但实际上,美国对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古典战略文化的精髓缺乏领悟。

他们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仅仅将《孙子兵法》当作行军打仗的教科书,却完全忽略了其在大战略层面上的教导。

同时,美国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和号令天下的强烈欲望也使其头脑发热。

所以,尽管他们的思考中有着细致严密的战术思考,有着实用主义的战略思考,但在更高层次的大战略上,他们的思考止步不前了。

因此,尽管美军能制定出相当高明的军事计划,但在大战略决策上却终究陷入了主观、冒险的陷阱。

体现在伊拉克战争上,就是美军不顾国际国内反对浪潮,执意进攻伊拉克,短时间内攻城略地,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却不可避免地在世人面前输了理,直至今日陷入困境。

伊拉克战争给美国鹰派们上了沉重的一课。

《孙子兵法》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又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又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分析,在战术上,美军的行动到现在为止都是符合作战的一般规律的,也就是说是成功的,但是从战略上说,美国并不是善之善者,可以认为它是完全失败的。

因为《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全胜,所谓全胜就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能善之善者也。

它实际上讲的如何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要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但是,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是完全违背这一点的,甚至到最后出现巷战,这可是《孙子兵法》讲的最下等的战法。

所以,从战略上来说,这不是一种上乘的境界,战争不单纯是军事的因素,而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它包括了政治、经济、外交全方位的,因为《孙子兵法》的第一篇里讲到,一个战争起码要五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对战争来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和把握,这五个方面就是道、天、地、将、法,如果单纯讲军事的话,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只有全方位的、综合的来认识战争、驾驭战争,才能够真正掌握指导战争的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确不是善之善者的做法。

《孙子兵法》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这些观点当然是十分正确的,美国伊拉克在政策上完全可以说是得少失多,聪明的国家只会吞并、谋取一个完整、完好的国家,不会把它打得乱七八糟变成废墟一片了再去控制它。

控制伊拉克是美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可美国的方法实行的是南辕北辙之道。

到目前伊拉克局势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还在不断恶化,暴力流血事件频发。

加上美军在伊拉克“虐囚”等丑闻,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率逐渐下降,这使得民主党最终在美国中期选举后的第一天确认夺回国会参众两院的控制权,给布什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使得布什不得不承认伊战出现失误,并开始调整战略。

拉氏也顶罪不情愿的离开了五角大楼。

由于价值观和战争观的不同,美国人当然很难完全掌握和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能曲解《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当代国际军事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必须有一个国际战略控制的理念。

首先,要对战略企图与战略边界进行控制。

历史上的侵略战争都是无限扩大自己国家的战略利益和超越战略边界所造成的。

利益没有边界,但战略必须有边界;“反恐”没有边界,但主权必须有边界。

否则“全球化”就会成为霸权化;“新战略概念”就会成为新战争动因;“世界新秩序”就会成为世界无秩序;高技术、“零伤亡”的战争就会成为强权者对弱小者随心所欲的杀戮。

其次,要对战争手段和战争规模进行控制;对军事同盟进行控制,对军事革命和军备竞赛进行控制,特别是对核扩散与核战争进行控制等等。

这种战略控制,是防止人类失去理性和战略智慧倒退,避免把创造文明的力量异化为毁灭文明的力量的自觉与负责的表现。

正如20世纪的战略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一样,21世纪的战略应当受《孙子兵法》的“慎战”、“全胜”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启发,建立一种非“零和对抗”的安全观。

大国之间应当良性互动,合作而不相互挤压,竞争而不对抗。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应当承认并尊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通过对话、协商和谅解,谋求战略利益的共同点,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战略思想遗产就是认同意识和统一观念,这是中华文明不朽的奥秘所在。

21世纪实现中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1、《孙子兵在当今世界的妙用》郑克礼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孙子兵法与现代战略》李启明 1988年台湾黎明3、《孙子兵法释义》朱军 1988年海军出版社4、《孙子兵法新注》北京大学哲学系 197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5、《孙子兵法思想体系精解》王建东 1976年文岗图书公司6、《孙子兵法评注》齐光 1978年北京人民出版社7、《孙子兵法新论》吴如嵩 1989年解放军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