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
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
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
————————————————————————————————作者:
————————————————————————————————日期:
ﻩ
從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向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退卻
──在瘋狂和自虐中崛起的大陸學院派文學,東方大陸學院派文學的崛起、生成與發展深受西方歐美哲學思潮與文化思潮的影響,當我們以比較的視域把大陸學院派文學現象置放在湧入東方大陸的西方文化思潮背景下進行整體地彙通時,我們可以睹視到:當暮秋的挽幛悲壯地懸揚在20世紀80年代的最後一個時空驛站之際,棲息於高校校園的學院派文學聖徒們落淚了。他們沈重地告別了成熟於80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收攬了擁抱來自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必須以生命代價所負出的非理性精神亢奮和意志張揚,在沈默的瘋狂和無言的自虐中義無反顧地撲向了後現代主義文學。從此,東方大陸學院派文學在這些文學聖徒們的最新賭博下,以西方“後現代”(Postmodern)式的“元敍事”(Metanarrative)話語表述方式,在東方大陸漢語文化生存的場域下顛覆和消解著結構這個當下社會“文本”的話語權力。評判一切存在價值的聖權和獨佔在他們的沈默和無言中被蔑視了。這無疑是一種超越了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後的最深沈的東方後現代主義式反抗。也正是如此,從80年到90年代的時空跨度中,學院派文學痛苦地走完了從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退向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精神磨難歷程。在上個世紀8、90年代正式與非正式出版的大陸學院派文學代表作,正是在這個意義的層面上展覽了學院派文學聖徒們在痛苦的精神蛻變中所沈淪的人格、靈魂和他們隱匿的內心世界。
學院派文學是在8、90年代於東方大陸高校校園文化母體中孤獨出的一脈文學思潮,這脈文學思潮深受西方哲學思潮與文化思潮的影響,學院派文學的創作主體都是咀嚼過高校校園文化的欣樂和苦澀的天之驕子;學院派文學的題材周延了兩個方面,一方面其透視了在校園文化母體中孕育的男女大學生們的文化心理,儘管這種文化心理可能是他們蓄意爲情造境所呈奉的虛假文明和真誠醜陋,另一方面其又涉獵了這些受過校園文化洗禮的文學聖徒們用自已的審美價值標準和道德價值標準讀解、評判校園文化的題材;學院派文學的主題在這些大學生的激情灼燒和精神窒悶中表現出一種深沈而自虐的無主題變奏,因爲,精神的流浪使學院派文學聖徒們迷失了思想膜拜的偶像,他們命中注定要浪迹思想的天涯,他們無法、也不願尋找精神的終極家園歸宿,也正是精神流浪的無所皈依,鑄造了學院派文學聖徒們的思想在無中心散點放射狀態中呈現出的未確定性(Unspecialization),無主題就是這些文學聖徒們在學院派文學作品文本中熱烈擁抱的主題,正如石磊在《我的大學》一詩中道白:“揣著五顔六色的渴望第一次遠遊來到這所城市大學/一大堆日子淹沒在無主題變奏曲中/聽書館一萬個聲音重復著世界人生/你一頭撞碎了薩特弗洛伊德們的喋喋不休。”
在這裏我們首先要給出一個設問,什麽是學院派文學?
這也是當代文學思潮在80年代的終結期遺留給我們的歷史性設問。而對“學院派文學”這個概念的界定及其之所以産生和怎樣生存的理論闡釋,任何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教科書都表現出闡釋理論的先天性不足。因爲,學院派文學是被棲息於高校校園的文學聖徒們在東西方文化的話對與融合中作爲反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的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推向8、90年代文壇的。它們是以顛覆正統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方法和審美價值爲自我生存的詩意性文化方式。它們的存在就是對教科書的蔑視。
大陸學院派文學作品主要見於以下叢書和文集:
《二十一世紀人叢書》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年出版,共包括《青春的抗爭──當代大陸學院探索散文》、《世紀末的流浪──中國大學生自白》、《再見,20世紀──當代中國大陸學院詩選》和《上升──當代中國大陸新生代散文》四本。《陽光地帶的夢叢書》黃祖民主編,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包括《無歌的憩園》、《挽歌與幻象》、《天堂裏的躁動》、《伊甸戀情》和《超越世紀》五本。《90年代校園文化新潮叢書》西馬、老愚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包括《開放的天空──最新中國校園詩歌選萃》、《親愛的狐狸──最新中國校園散文選萃》、《生命之輕與瓦罐之重──最新中國校園小說選萃》、《膜拜的年齡──最新中國校園隨筆選萃》、《紅蘋果,女性的圍城──中國當代女大學生情愛日記選萃》、《陪我一段路──當代大學生初戀問題自白》、《你好,青鳥!──大學生情侶兩地書》和《無窮的覆蓋──影響我們一生的人和事》8本。《海星星──大學生抒情詩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編選出版。《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徐敬亞選編,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這部詩集中大部分作品是學院派文學。《當代大學生詩選》韋雲翔、岑玉珍編,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出版。《中國當代校園詩人詩選》馬朝陽編選,北京師範大學五四文學社印(非正式出版)。《學院詩選》于水主編,中國人民大學詩社1986年出版(非正式出版)。《八十年代校園詩人抒情詩選──多夢時節》潘洗塵主編,1986年出版(非正式出版)。《走出荒原》馬朝陽編選,北京師範大學五四文學社1988年出版(非正式出版)。絕大多數學院派文學作品是以油印本或手抄本這種非正式出版物在大陸高校校園傳閱,其中一些精英作品被有識者結集出版,當然還有許多優秀作品沒有被結集出版,這個工程有待於今後努力完成。
這就是我們給出的關於“學院派文學”這一概念的基本界定。
學院派文學的自覺崛起以80年代劉索拉描寫中央音樂學院大學生生活的《你別無選擇》爲歷史界標,其起勢就以生命的非理性衝動顛覆著痛苦于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和尋根文學的理性沈思;因此,學院派文學一崛起於80年代當代文壇,就以現代主義文學的顛狂勢態搖旗呐喊。同時,學院派文學的崛起也宣告了大陸80年代當代文壇現代主義文學走向了主潮。從此,學院派文學在西方歐陸哲學思潮與文化思潮的影響下也開始了它在東方大陸從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向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退卻的痛苦歷程。讓我們的思考先駐足于學院派文學的前奏──學院派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從這裏啓開我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