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咬文嚼字》说课稿

8《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设计。

一、说教材1.说地位:《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

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2.说联系:通过前两个单元小说和散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感悟等能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逐步使学生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学生以后学习,乃至高考备考将大有益处。

3.说内容:《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说教学目标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

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明白“咬文嚼字”含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明白写作思路和咬文嚼字的方法,同时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3.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实例所反映出的道理。

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难点)4.在阅读中养成自觉思考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从以上四个目标来看,其中目标2应定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应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说学情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对于文化内蕴很深厚的文艺评论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说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作适当点拨。

点拨法是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当然还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手段(媒体设计)多媒体设计应为学生学习文章营造最佳的氛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设计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兴趣调控,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是课堂妙趣横生;2.本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分散,将文章中所举用的咬文嚼字的事例,利用幻灯片,集中在一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解读文本。

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的顺利完成。

还有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利用幻灯片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使课堂容量增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咬文嚼字的精神,从而完成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在课程一开始,用大屏幕展示大学食堂“先卖老师后卖学生”漫画,然后顺势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咬文嚼字”什么意思?实现教学目标一的任务。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了解作者朱光潜。

我会先让学生交流,然后大屏幕展示朱光潜的相关情况。

3.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全文,思考问题。

(1)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呢?总结: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这仍然是按照教学目标一设置的教学任务。

(2)本文是按照什么思路展开讨论的?这是按照教学目标二的设置的环节。

咬文嚼字是什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咬文嚼字?明确:课文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本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逻辑严谨,因此我会带领学生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明白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我会提出以下问题: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组内得出一致答案,然后全班分享讨论。

学生可以从文章寻找出相关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总结。

文中主要举了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苏轼《惠》诗和“套板反应”五个例子,材料一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咬文嚼字: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明确:句式不同,情感不同材料二王若虚在《史记辨惑》与《史记》咬文嚼字:这三则材料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

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只有一个“石”字,朱先生认为那句写得好,作用?明确:增减文字,意味不同③材料三贾岛“推敲”诗句。

咬文嚼字:韩愈修改了哪个字,朱先生认为谁的好?作用?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④材料四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咬文嚼字:这两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好在哪里?作用?正面说明善用联想意义和咬文嚼字的重要性⑤套板效应咬文嚼字:套板效应具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本例的作用?作用: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从反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而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

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从而更好的证明他有关文字与情感的关系的论点。

(四)研读课文,体会手法在对文章有了一定的分析之后,我会顺势引导,带领学生明白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1.中心论点?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中心论点: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这个问题也并不难,深入了解课文之后学生能够自然的得出,主要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

2.这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文采,同时能够增强可信度。

(五)链接高考通过咬文嚼字,学生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更容易挖掘文章内蕴,然后进行巩固提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字?请作简要分析。

《新晴野望》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分析:分别是“明”和“出”。

“明”就是分外耀眼光亮,描写的对象是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出”就是呈现出来,描写雨后群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秀丽清新,更加有层次感。

(六)课堂小结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做补充,充分体现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七)布置作业新课改提倡开放性的作业,因此针对本节课我预留了以下一个作业:拓展阅读朱光潜的《谈美》,初步感知朱先生眼中美感的内涵和创作手法。

六、说板书设计本着直观性、启发性、简约性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