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秘密关键词:成长、生理、心理、智能、人格、关注摘要:人在深处隐含的成长的动力,我理想中的儿童在敏感期如同过一道道关卡,过了就会是一步成功,身心有所突破。
他们的思维与情感与我们成人不一样,却又逐渐向我们靠近。
他们都是各种智能组合的小天才,他们即使自卑,也会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去以正确方式展现优越感,获得意外成功。
孩子的行为是与无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却时常将之忽略。
应给予适当关注与鼓励,向孩子解释,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朝社会需要的那面前进。
正文:Children,这个词在我们脑海中固有的感觉就是天真、无邪、可爱、质朴等等一系列单纯有魅力的词。
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期待中诞生的。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个孩子出生之后,自然的想到他们在生命的前一两年里,发育迅速,逐渐学会翻滚、会爬行、会站立、会蹒跚走路。
从牙牙学语、蹦出一个类似有意义的称呼,就会让在旁的父母为他先喊妈妈还是爸爸争得面红耳赤,然后慢慢会一点点的字符、字符串,到叽里呱啦讲一堆不太完整但是能够领会的话。
他们的小手也渐渐灵活起来,从只会转动大肘子,然后是拳头巴掌,最后慢慢细致到根根指头,各个关节。
他们从原先不能区分身上的肢体是不是自己的,认为人不见了就是真的消失了慢慢到理解那只是暂时性的,他们不再只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
他们的脑细胞不断增多,脑容量逐渐增大,在他们小小的脑袋中,有好多各种类型的小隔间帮助他们有基础去更好更快地接受各种信息,如音乐、语言、逻辑等等,随着年龄增长,一些长时间用不到的小隔间就会自动关闭,给那些经常使用的隔间腾出更多的空间深度发展……可以说,一般的孩子都是这么发展的吧,但是在他们发展的过程当中,却不是一番风顺,可以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了磨刀石与重锤的敲打,一把刀、一柄剑才能够更加坚固和锋利,又或者说,“鲤鱼跃龙门”那时候的他们会拼命向上跳,以致我们难以接受,直到越过龙门的那刻,他们上了一个台阶,展现出更加积极的人生。
我想说的是,孩子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小步一小步让你能掐着指头就能算出来的,或许是今天,或许明天,或许要等一段时间,突然,他们就发生很大的改变,似乎这能一部分解释孩子在“敏感期”的行为。
也许此前他们并不是很爱画画,可是当他到达那个敏感期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只要你细心地关注,不去打扰他在小小世界中的专注,相信他,给他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并引导。
你肯定会为他感到骄傲,似乎他就是从前的法布尔、爱迪生。
是的,这是他人生必然的经历,可千万不要去惊扰他。
在这个过程的,不仅仅是他对绘画的兴趣、绘画水平提高,还能够发展他的专注,对问题认真的意识。
大多数人会为孩子此刻的好行为开心,并期盼它来。
期盼可以,但是不要强求,相信该来的总会来,若因别人的行为阻碍此刻的敏感期,孩子不会如同一个程序,略过就略过了,而是以另外一种你可能想不到的形式又回到此时的敏感期,来弥补这个发展缺陷。
我很想说他们是顽固又勇敢的小精灵。
但不要只期盼着“好行为”的发生,他们的好行为也许对你来说头疼的不行,比如秩序感。
你能说他有错吗?我只能说此时的他们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
有必要去迁就他们吗?当然,此时你不必要去冒险按照社会礼仪或认为无所谓就忽视孩子的感受,因为要是你那样做的话,孩子们内心就像有几亿只蚂蚁在咬,接着就是一顿的哭闹与纠缠。
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将经历的,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孩子。
他们突破了这些敏感期,才能让他们在生理、心理上更进一步。
不用担心,当敏感期过后,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理解的。
千锤百炼中,孩子自然成长。
我理想的孩子们能够在他们的发展道路上,冲破困难。
作为成人的我们要懂得孩子,不一定给予孩子更多,将他们放在襁褓中才会最安全。
实际上那样只会限制他们的自由。
他们应该在草原上自由奔跑,与伙伴追逐打闹,摔跤后自己站起来,噙着眼泪微笑。
我们成人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关爱、鼓励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们。
孩子们的小脑瓜和我们成人的不一样,越小的孩子,脑中越是具体的东西。
他们知道苹果、香蕉,却不知道XY。
之后小学阶段,逻辑思维发展,但具象思维仍占主导。
他们很难看到别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过这个特点随着时间会渐渐好转,慢慢理解别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感。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喜欢自己,他们的自尊感有助于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又对孩子对自我有更好的认识,促进他们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有的,我不能期待孩子们躲避这些负面影响,但是我期待他们有颗坚强的内心,分辨的头脑。
除此之外,他们能拥有强健的体魄,有助于他们为此时及以后的生活、学习甚至完成梦想打下基础,以免因身体的疾病而影响心理健康。
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宝贝。
上帝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播撒了一颗智慧的种子。
就连一个弱智儿童,你也能看到他为他的弱小生命去努力,渴望突破。
也许,孩子都是一个个天才,简单的智力测试只能说明,他们在该测试卷所使用的语言及数学逻辑上的好坏程度。
而人不仅仅只有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智能是多元的。
若排除一切的干扰,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要,用发现的眼光给每一个孩子适合他们不同智能组合生长的土壤,给予充足的阳光、灌溉适当的水分、养料。
尽早地发现苗头,把潜力都发挥出来,孩子根据社会的需要,长成所期待的样子。
即使已经发现孩子智力上有缺陷,但不要忘了上面的话,智慧的种子未离开他的身体,只待我们的浇灌。
牛顿、爱因斯坦——自闭症,周周——指挥家……我们都可以说,他们是天才,他们都为社会做了贡献,社会需要他们!我理想中的儿童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能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能够有正确的社会情感和勇气。
他们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却不是在溺爱中;他们具有面对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却不是通过做反社会行为掩盖他们的自卑。
因为他们的行为不是客观反映,而是受制于他对自己早期经验的无意识的理解,和他们的整个人格是相互联系的。
既然我改变不了他们过去的经验,我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基本的关爱,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因此需要一个比他自己更理解他的人,帮助他解释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与他无意识之间的关系,那么,孩子知道之后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做着不该做的事。
我愿意他们的内心中有一个正方向的标杆,指引他们何为正道,要行在其间。
可事实是,会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客观的理性分析及感性的理解的人并不多,大城市当中的孩子倒有可能接触到此类的心理辅导者。
而大部分农村的孩子则会在无尽的责打或溺爱的极端中破碎了心。
人因着生活的环境而有了自卑情结,这也是他们内心的优越感无法得到满足的结果。
自卑感对于有些人来说,会激励他们——应该说他们有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儿童,他们则表现出了消极的状态,或是产生恶劣行为,或是显示虚弱等以引起关注,此时的他们很没有自信。
孩子因此,不能去盲目地要消灭自卑情结。
自卑感是一个人内心有所追求的体现,也是家庭、学校、社会所给予的一定压力的作用。
所以,教育作用的其中一点应该要让儿童去正视自己的自卑感。
同时不应该忽略家庭、社会对儿童的影响。
孩子的各种行为是根据对社会的益处或坏处来评价对错的。
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也有一定的必要对孩子的人格负责。
很强调的一点就是积极地关注、适当的鼓励。
关注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了一份爱,再次强调,并非盲目的爱与溺爱。
鼓励应该真诚、具体,给孩子以正确行为的确定。
这又体现了教育的第二个作用,即让各方面与孩子有直接间接接触的人有对孩子抱着期待的信心。
你的关注和鼓励是出于真心,这说明你相信孩子会变好,要委婉地告诉孩子,哪些行为会使孩子获得尊重与爱,这是社会所需要看到的。
同时,孩子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去发展。
成人总是说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不好。
殊不知这都是被他们惯出来的。
当成人开始抱怨,不再这样的时候,孩子们很难从过去舒适、自我的环境中脱离出来,以至于用各种行为来弥补缺失,在家得不到的优势地位,会在学校中得到,或是好好努力,获得赞誉。
若是观念有所偏差,就会出现消极行为。
我认为,这个大社会太强调竞争、卓越,以致使小范围的地方也处处存在竞争。
良性的竞争能够牵引儿童向上的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只不过有时候他们分不清到底哪边才是“上”。
因此,如书上所说的,我们要将竞争和个人野心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这就对教师和家长提出要求。
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你没能力”,没有“你一定要得第一”。
这些极端的语言会让儿童受到极大伤害。
而天使般的相信、关爱也增进孩子的勇气。
虽然我已不是儿童,但是到现在还受着煎熬。
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行。
但是当有两个老师跟我打电话的时候指出我在表达上不够流畅的,我开始害怕开口了。
即使舍友不断地夸赞我在语言课上的良好表现,我还是很自卑,以至于有次在家中与同学聊天,我妈妈跟我说,我说话结巴。
因此,这也使我对与人交流方面产生了恐惧。
也许老师在我的语言其他方面指出优点,或者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我不至于这样到现在还不知所措。
因此,最后想说的就是,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哪怕现在表现得十分明显,你也不要说他是坏孩子,或没能力,或很漂亮,很聪明……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消极的评价会使儿童自卑以至于没有勇气,过高的赞美会让孩子过于自负、不去准备而丧失机会。
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尽力关注每一个孩子,惩罚只是让行为暂时性消退,但是到了新的环境,孩子的真实性格会暴露出来。
对儿童建设性的评价,让他们除与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之外,与同伴的交往,扩散关注度,别让他们只对一个人或两个人关注。
因为成人给儿童的儿童所期待的关注不会像孩子对成人的关注那么持久,这不稳定性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儿童有他们成长的秘密,也许我们生理的成人也是心理的孩子。
追溯灵魂深处,我们想要的,其实就是孩子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