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
栏目导航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 录《陶庵梦忆》。写于明亡后。作者隐迹山居, 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20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 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 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湖心亭看雪》写于 看西湖的雪景之后,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 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 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 终是没有灭亡的。
是日更定 更:gēng,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gèng,还。
栏目导航
上下一白 一:一片。 一
湖心亭一点 一:数词,表数目一。
上下一白 白:白色。 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酒杯。
栏目导航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疑问代词,哪里。 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焉:语气助词,“啊”。
强饮三大白而别 别:告别。 别
传情达意要借助完美的语言形式,声情并茂离不开语音的 配合。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 来容易。优美的语言韵律,能给人以美感。在内容与形式统一、 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下,讲求词语的音韵美是必要的。词语 的声音美体现在: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 然以及叠音词语与双声叠韵词语的恰当运用等方面。
栏目导航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 湖梦寻》《夜航船》等。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 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 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其中表现 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 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锤炼,就是在深刻理解词义的基
栏 目
础上,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内容等选择恰当 导
的词语,力求准确鲜明、精当妥帖。意义是词语 航
的内容、词语的灵魂,意义是选好词语的核心问
题。意义的锤炼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一力求
准确、妥帖;二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三
力求色彩鲜明;四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
一道痕迹。 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客此:客居此地。
【实词】
1. 惟长堤一痕 惟:只有。
2. 及下船
及:等到
3. 莫说相公痴 莫:不,不要。
4. 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有:还有。
5.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虚词】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已:句末语气助词,罢了。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栏目导航
人与景的融合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 种思维定势:看雪就是写雪景,但是这篇文章却用了近 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 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 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 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湖心亭看雪
作者: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赏雪背景
地点:西湖
湖 心
独往——不随流俗
亭 赏雪经过 一痕 一点 一芥
看
舟中人三两粒
雪
两人铺毡对坐
湖心亭奇遇 余强饮三大白
引舟子的话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 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 交融,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栏目导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品析】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
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 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这句话是写景,却又不止 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 作者那种人生天地茫茫的深沉感慨。
栏目导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品析】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 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 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 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做声,连空 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 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 和心理感受上刻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栏目导航
【倒装句】 示例: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拨:状语后置。“更有痴似相公者”,原顺序为“更有 似相公痴者”,“似相公”是修饰“痴”的状语结构。
示例:大雪三日。 点拨:定语后置。原义为“下了三天大雪”,全句
省略了动词“下”,“大雪”是全句的宾语,理当前 置,现在却放于定语“三日”之后,所以说是定语前置。
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航
【点拨】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 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探究二: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
栏 目
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导
【点拨】
航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
栏目导航
一字含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 一个“独”字,蕴含着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 赏的情调。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 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 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 肯定与赞赏。
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栏
(接上页)
目 导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 航
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
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
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
动的延伸。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
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 “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
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
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
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
栏目导航
3.独往湖心亭看雪。 【品析】
这是一种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一个 “独”字,蕴含着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 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他之所以要深夜独往, 大概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孤寂的情 怀中,蕴含着避世的忧愤。
栏
探究一: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 目
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 导
栏目导航
更( ɡēnɡ) 毳(cuì) 雾凇(sōnɡ) 沆砀( hànɡ dànɡ ) 一芥( jiè )
凇 sōnɡ 【雾凇】
栏目导航
松 sōnɡ 【松散、松软】 芥 jiè 【芥兰】
介 jiè 【媒介、中介】
栏目导航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一白: 全白。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
体和谐。
【声音的锤炼】
语音是以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修辞既 栏 然是研究运用语言因素、语言规律来提高表达效果的,故着重 目 研究谐音、语调等等,着重研究这些语音现象,在特定语景中 导 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民族风格等,借以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航
不少修辞手法是利用语音条件体现修辞效果的,如双关、对偶、 拈连、谐音等。
明月别枝惊鹊 别:另外的。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多余。 2.是日更定
古义:完了,结束。 今义:不可变更的。 3.余拏一小船
古义:撑(船)。 今义:用手拿。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省略句】 示例: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 点拨:本句应为“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省略了主语“余”。
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将显得冷寂、单调
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栏
词语的锤炼,古人叫作“炼字”。锤
目 导
炼词语,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 航
音)两方面着手,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
成。表意确切,声音和谐,才能使词语及
其所关联的句子具有深刻的含义、高远的
意境,收到比较完满的表达效果。
栏目导航
白描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用墨线勾描物像一 种画法。人们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形成为一种白描 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 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本文中的白描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 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栏目导航
张岱出身于官僚家庭。明亡后,隐于剡溪 山中。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文清新 自然,富有诗意。《湖心亭看雪》是作者对故 国往事的怀恋,文中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 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 知一二。以小见大,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 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表现作者顶风冒寒看 雪的情趣,不同凡俗,给人以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