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信息筛选》导学案学情分析:文言文是大家最头疼的,而信息筛选又是大家最害怕的,因此有必要复习掌握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学习目标:1、明确关于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考纲要求,命题特点。
2、了解干扰项设置方法,掌握信息筛选题的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一、考纲指要《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考点上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
“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命题落点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读懂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征,所表达的志向主张、思想感情等信息,并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4)展现人物性格的;(5)非传记体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高考命题往往采用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三、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
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
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
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通读全文,同时尽量将下列内容圈点出来。
1.人物。
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2.职官。
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3.事件。
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
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
如2001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筛选信息不注意筛选的依据。
如要求选出“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有的解题时,没有注意“全部”“直接”“不惧权势”等关键词语,将有“诸母衣不可得。
今日朱晖死日也”一句的选项也选入,然而此项只是表现不畏强暴——贼,并非“不惧权势”。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
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
注意其中的隐含信息,如:全国试题:“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项是”——①要了解兵不厌诈的含义,这是题旨。
②要求的是“手段”,而非其“结果”(如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之)。
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
再如全国试题:“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关键在“艺术”二字。
其所选语料中①为依法办事,②为工作细致,⑤为按规矩办事,皆不合题旨要求。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
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
注意分析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对于事物事件要主要从整体环节上去分析把握,可从下面环节进行明辨:①原因、条件——事件的前提②过程、发展——事件本身③结果、影响——事件的侧面反映通过辨别,选出最切合题旨要求的语料。
四、直接方法:对应,排除,比较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
如春季试题,6个语料几乎都是对韦仁约的赞扬,当然不会都符合题旨。
这就要再次审视题干要求,并对这6个语料进行比较分析,排除虽写其正直,但主要属于为官职责的有关语料五、筛选信息考题陷阱的设置1、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
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例1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04湖北卷)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⑤⑥《资治通鉴•唐纪》主要记载魏元忠为官正直,得罪了权奸张氏兄弟,张昌宗在太后面前诬告,并以高官贿赂张说作伪证,但最后张说揭露了张昌宗的阴谋。
③句不牵涉到魏、张二人,是太后的做法。
⑤句是宋璟的话。
⑥句是张说的话。
以上三句是他人之行和他人之言,都不符合筛选标准,应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例2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9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要“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就应该看“民众”的反应。
而⑤⑥两句写的却是“皇帝”的所为、所感,这也属于表现对象的错位。
2、方式误导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
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
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误判断。
例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Ⅱ)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而第⑥句却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是措施而非所说之话,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例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2005广东卷)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直接描写”,而③句写的是“显宗舅新阳侯阴就”对朱晖志节的赞叹,⑤句写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对朱晖品行的礼敬,这两句都是典型的间接描写,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考生只有审清了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筛选的指定要求,才能排除干扰。
3、混淆标准题干每一项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两项。
要求考生将分别能体现题干要求的一项选出来。
命题者往往故意混淆上下两项的标准,干扰考生。
例5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2006湖北卷《涉务》)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 出则车舆,入则扶侍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D.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B项上句是养尊处优;C项上句是指养尊处优的危害;D项上句是指养尊处优,下句是指崇尚空谈,正好与题干要求相反。
例6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2007湖北卷《先祖事略》)A.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B.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C.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D.颖川公卒,哀毁如礼/遇事慷慨,不避艰险A项下句不属“乐善好施”;B项上句不属“讲究孝道”;D项下句不属“乐善好施”。
4、偷换主旨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即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是吻合的。
而传统美德的内涵博大精深,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命题人也很“看好”这一点,“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考生往往忽视题干要求筛选的只是“某一种”传统美德,这就陷入“偷换主旨”的筛选误区。
例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勣刚直守正的一组是()(2004江苏卷)②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②句表现了徐勣忠于职守,作风踏实,责任心强,一心为民的良好品德,这显然与题干要求表现的主旨“刚直守正”不合。
考生如果无视题干对“主旨”的要求,而是见“美德”就选,就极易陷入命题人设计的误区。
例8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2008湖北卷《龙渊义塾记》)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①属于章君祖辈谋划的内容,②是章君的困惑,⑥属于章君传承祖辈美德,是作者议论的话语。
这三项不是章君的办学义举。
5、举例错误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谨防命题者故意用错例。
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11题:例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C.①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②晋朝南渡,优借士族该项中的句①,如果就事论事,说当时士大夫由于“崇尚空谈”,导致了“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的可悲结局也未尝不可。
但只要揣摩语境“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就不难洞察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优闲”,即“养尊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