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导入【摘要】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俗话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浅见。
1旧知导入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2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
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
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3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教材中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的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
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5音乐导入法
借助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
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
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又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6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
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
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设计导入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①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②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③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④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⑤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太长。
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
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李君庆等主编.素质化课堂教学策略.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2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付宜红主编.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