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符号学原理读书笔记

符号学原理读书笔记

符号学原理读书笔记【篇一:《符号学原理》读书笔记-对话网-dialognet】 [07年05月09日] 2009/8/17 10:38:59学术首页综合哲学历史文化文学传播艺术教学其他您现在的位置:对话网-dialognet 学术教学读书笔记交流传播学理论正文内容《符号学原理》读书笔记点击数: 714 【字体:小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符号学原理(1964年)读书报告人类的交流传播活动是以信息为中介的,“从信息科学的立场出发,传播无非是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②,而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因此符号在交流传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闻传播可以说是“符号的艺术”,因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包括传递信息、宣传观点、表达情感都必须通过符号来实现,同时又在一定的符号中才能获得定型。

因此,符号学的研究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符号学原理》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第一次明确界定了的符号学基本概念,同时清晰地梳理了符号学的主要理论,并将符号学原理按照结构语言学分为了四大类:Ⅰ.语言和言语;Ⅱ.所指和能指;Ⅲ.系统和组合段;Ⅳ.直接意指(外延)和含蓄意指(内涵)(二元分类法)。

通读全篇后,我认为有如下几点与我们今天的交流传播学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

1、关于语言结构的社会规约性与系统性。

巴尔特认为索绪尔的语言学是以语言的“多样性和杂乱性”为出发点的,从而提出了语言系统是“纯社会性对象”③——即人们进行交流所必须的规约系统,它与组成它的记号的质料无关。

“语言结构是语言的社会性部分,个别人决不可能单独地创造它或改变它。

它基本上是一种集体性的契约,只要人们想进行语言交流,就必须完全受其支配。

此外,语言结构是自主性的,因此,人们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它”。

④语言结构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类的交流传播活动要得以实现,就必须遵守(使用)共同的或相近的语言的法规——即语言结构。

因为语言的社会性部分已经形成了“集体性的契约”,个体的人要在集体中生存并获得发展,就必须利用这套“规约系统”,以实现自身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个体间的交流互助,这样才能在使个人得到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集体”的进步。

语言结构的法规性又是与其系统性是相互联系的,“语言结构是一个由诸约定性的值项组成的系统,它抵制个别人所作的改变,所以是一种社会性的法规”⑤。

这里就提出了“值项”的概念。

2、值项系统与隐喻、换喻。

值项与语言结构具有紧密关系,借助“值项”可以看到语言学中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等价系统。

这种等价关系不是单一的,因为如果我们改变了其中一项,整个系统都会逐渐改变。

所以要想有记号就应当一方面交换不相似的事物(能指与所指),另一方面比较相似的事物。

“此值项不是意指作用,索绪尔说,它来自‘语言结构中诸词项的相互位置;它甚至比意指作用更重要’,他说:‘一个记号中的观念与声音质料不如它在其它记号中周围的词项重要’”。

①因此,作为值项系统,“语言结构是由一定数目的成分组成的,每一成分既是一种对其它成分有量值的东西,又是一种较大的功能项,在此功能项中程度不等的出现着其它的相关值项”②。

由于值项系统的特性,我们在关注各词项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到其“组合平面”和“联想平面”两轴方向上相关的词项,通过“交换不相似的事物”和“比较相似的事物”,从而得出对语词最准确的理解。

推广到符号学领域中,正如交流传播学中所提到的,“一个符号的价值,也是如此,它主要地有赖于该符号与同系统内其他符号的区别,符号的价值,还有赖于它与同系统中其他符号的联系”。

雅克布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隐喻和换喻的论述,使得语言学研究开始向符号学研究过渡。

雅克布逊认为“隐喻”是在联想轴上发生的,因而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而“换喻”(也称为“转喻”)是建立在相邻的基础上,发生在水平轴上。

“换喻”的现象在新闻传播中极为常见,例如日常的新闻报道尽管只是报道了局部的情况,但却可能会影响到受众对整体事件或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3、能指、所指和意指作用。

巴尔特提出,索绪尔将语言符号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能指),一个是观念的(所指),能指面构成表达面,所指面构成内容面。

而所指被归于相应能指的过程叫做“意指过程”。

关于意指的研究,不仅是符号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交流传播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因为“符号学把所有的文化过程的研究,作为交流传播过程来研究,而这些交流传播过程是以意指系统为基础的,意指关注了交流传播过程中的表意过程”,从而意指过程成为整个交流活动(行为)中的一个部分或“内过程”。

因此明确“意指作用”对于交流传播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切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平面(e)和一个内容平面(c),意指作用则相当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r),这样我们就有:erc。

当这样一个系统erc本身也可变成另一系统中的单一成分时,所形成的第二系统就是第一系统的引申。

第一系统就构成了“直接意指”(外延),而第二系统则构成了“含蓄意指”(内涵)。

两者的关系在于,“含蓄意指”(即内涵)是在第一系统“直接意指”(即外延)的基础上,按照新的规则衍生出来的新的“涵义”。

例如,“白鸽和橄榄枝”表示“和平”,“和平”就是“白鸽”与“橄榄枝”的含蓄意指,既内涵。

因此符号的内涵往往表现出使用者的主观性、价值观和文化经验等,从而具有较大的伸缩性、灵活性、主观性和文化性,如上例中“白鸽和橄榄枝”的内涵就是在一定的文化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已经完全不同于其本身所表示的“本义”了。

“一句话,外延是显而易见的字面含义,内涵是隐而不彰的附加含义”。

④“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的关系是造成符号多义性的一个原因。

“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有时我们判断不准应该属于哪一种”。

⑤这时就需要根据符号所使用的具体环境和一定的历史文化经验来加以判断和理解。

4、巴尔特利用符号学观点探讨大量的社会现象。

巴尔特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基础上,一方面建构了一套系统的符号学理论,另一方面他又试图把这些理论用来分析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从而描述了各种其他的符号系统(如服装系统、饮食系统以及汽车、家具系统等),并且对大众传播问题的符号学进行了论述。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接触许多非语言符号,它们无疑都能起传递讯息的作用,即符号学所说的意指作用。

例如,巴尔特认为,衣服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也是符号系统(“例如,深色和相应的面料作为能指,通常被归以所指‘严肃’、‘正式’”①)。

再“比如玫瑰作为符号,其能指是一种观赏植物所开的花,其所指是爱的激情。

当我们把玫瑰们用作符号的时候,实际上它们已经作为一种符码进入所指的事物之中,成为把当事人以及这种文化交互过程连接起来的传播渠道”②。

其他符号系统也是如此。

有关这个问题,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中列出了一个清晰的图表:③系统组合衣服衣片和零件的集合;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不可能同时选用全部零件;零件的变动选择与服式意义的改变对应:如“无边女帽”——“女便帽”——“宽边女帽”等女帽系统。

同一套服装中不同部分的并列:如“裙子”——“衬衫”——“背心”系列。

饮食类似与不类似的食品集合;其中一份食品的选择具有一定意义:如各式各样的正菜、烤肉和小吃。

用餐时实际选择的菜肴系列,即一套菜。

餐馆中的“菜单”体现出两个层面:例如沿水平方向读时菜肴系列相当于系统,而沿垂直方向读时菜肴系列相当于组合段。

家具同一种家具(如一张床)的不同“风格”的集合。

在同一空间内不同家具的并置(如床——衣橱——桌子等)。

建筑一座建筑的同一组成部分的各种式样集合,如各种形式的屋顶、阳台、入口等。

在整个建筑物水平上各细部的并置系列。

巴尔特对符号学观点最著名的应用,还在于他对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深入探讨:“最有趣的通信系统,至少是那些属于大众传播社会学领域的系统,都是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种种不同的内容。

在电影、电视及广告领域中,意义与形象、声音和字形之间的相互系统有关。

目前为这类系统确定语言结构现象和言语想象的分类为时尚早,一方面因为人们尚难断定每一复杂系统的“语言结构”是基本性的,还是仅仅由有关的附属“语言结构”组成的;另一方面因为这些附属语言结构还未被分析过(我们了解天然语言的“语言结构”,但并不了解形象或音乐的“语言结构”)。

至于报纸,我们可以合理地把它看作一种自足的意指系统,即使仅限于考虑其书写成分,但仍然几乎不了解一种似乎具有头等重要性的语言现象——含蓄意指,即所谓严格意义的语言结构的第二层或附属层意义系统的形成。

”④综上所述,巴尔特通过对语言学的发展以及对各种符号系统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由种种符号所形成的意义世界,置身于其中的我们,从一个符号系统到另一个符号系统不停地对这些符号进行编码和译码,而人类全部的生活无不渗透着这种编码行为,当然交流传播活动更是不能缺少这种编码活动。

因此,我们的生活也可以说是“符号的艺术”,而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为我们理解世界,适应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内容梳理导论在导论中,巴尔特指明了符号学还有待于建立,而由于其普遍性(它将是一切记号系统的科学),符号学将不可能被教授,除非这些符号系统是从经验上构成的。

巴尔特将符号学原理按照结构语言学分为了四大类:Ⅰ.语言和言语;Ⅱ.所指和能指;Ⅲ.系统和组合段;Ⅳ.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

(二元分类法)Ⅰ.语言结构与言语1、语言学的问题(1)索绪尔的理论巴尔特概述了索绪尔以前的语言学主要关心的问题在于:发音演变、词义自发关联和类比作用中研究其历史变化的原因。

这是一种有关个别性言语行为的语言学。

索绪尔的语言学则是以语言的“多样性和杂乱性”为出发点,提出语言系统是“纯社会性对象”——即人们进行交流所必须的规约系统,它与组成它的记号的质料无关;与其相对的言语则含括语言的纯个别性方面(发音行为、语法规则的实现、与诸记号的偶然性组合)。

(2)语言结构语言结构就等于是语言(langage)减去言语。

巴尔特是从两个方面解释语言结构的,他认为语言结构既是一种社会性的法规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值项系统。

就前者而言,语言结构是语言的社会性部分,个别人决不可能单独地创造它或改变它。

它基本上是一种集体性的契约,只要人们想进行语言交流,就必须完全受其支配。

此外,语言结构是自主性的,因此,人们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它。

作为值项系统,语言结构是由一定数目的成分组成的,每一成分既是一种对其它成分有量值的东西,又是一种较大的功能项,在此功能项中程度不等的出现着其它的相关值项。

最后,巴尔特指出,语言结构的法规性与系统性是相互联系的:语言结构是一个由诸约定性的值项组成的系统,它抵制个别人所作的改变,所以是一种社会性的法规。

(3)言语巴尔特认为,言语在本质上是一种个别性的选择行为和实现行为,它首先是由组合作用形成的,因此言语具有组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