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业务实践读书报告在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的过程中,为了充实自我以及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文献解决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阅读了若干建筑专业的相关文献,其中主要的书籍有两本《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及《生态建筑》。
另外我还阅读了一些建筑科技类的文献主要有《世博会影响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航向》,《走向新建筑》,《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和设计》,《建筑的装饰材料》,《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
通过阅读加深了我专业知识的积累,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帮助。
现将我的学习情况罗列如下:《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
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
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族群、单体建筑一级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P88表面的质感和色彩会一起影响到一个面的视觉重量和尺度,以及这个面吸收或反射光和声音的程度。
P115洛阳附近的地下窑洞,中国我们的常做法是,公共空间上面是居住空间,因为需顾及到空间布置及结构的合理性。
这是一个很好的图片,提示了一种新的空间组织的可能:把公共空间摆在各家各户的居住空间的上面。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坏处是各家各户的院子缺乏私密性。
P174“建筑是集合在阳关下的体量所做的巧妙、恰当而卓越的表演。
我们的眼睛生来就是为了观察光线中的形体;光与影展现了这些形体……”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P172-177洞口的位置影响着自然光进入房间以及照亮其中形体与表面的方式。
当整个洞口位于墙面之中时,洞口将在较暗的墙面上呈现为一个亮点。
如果洞口亮度与周围暗面对比度过于强烈,就会引起炫目的光线。
这种令人不快或使人疲劳的眩光是由房间内相邻表面或相邻区域之间过度的亮度对比所引起的。
可以把日光从至少两个方向引入室内空间,这样可以避免眩光。
P180窗可以布置在房间的转角,从而使空间具有对角线的方位感。
窗也可以摆在这样一种位置上,即房间里只有这个位置能够看到景观。
窗也可以朝上,观看树冠和天空的景观。
一组窗户可以被序列化以形成景观片段的集合,以刺激空间中的运动。
P280-286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会更加突出。
【读书总结】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更加突出。
在入口门厅一般要有一个过渡的空间,如果有什么重要的空间需要表现,但是面积太大,可以利用曲线的引导性,将人群引导到那里。
一个简洁的外形往往用来包裹内部复杂的形体与空间组织,这样可以达到一个平衡,如果外表个内部都简单则整体就没有变化而让人感到空洞;如果都太复杂则有些繁琐了;如果内部形体与空间组织简单,则外形要做出变化来。
在视觉学上分析,则可认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表现,中国人喜欢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国家大剧院。
屋顶花园的应用:一时为其周围的空间提供阳光;二是扩大活动的范围;三是在节能方面可以加以应用;四是丰富了建筑形体;五是建筑色彩上也生动活泼起来了。
建筑不仅要内部和谐,与周围的环境也要和谐。
中国的风水学说也是讲求阴阳之间、物物之间、天人之间的平衡。
作为形式语言的点是有它的场所,点位于它所属区位的中点的时候,整个场是稳定的,而当点向所在范围的边缘移动时,整个场将给人造成一种紧张感。
在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这个点可以看成是整个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建筑中的最高点在建筑平面图中的方位与整个建筑的关系,可以使横向的,也可能是竖向上的关系。
点与周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场地边线的连线来表现,或者可以把点看作是一个辐射的中心,来表达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点没有量度,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只要能看起来没有方向感,就能用点来表达;从宏观来看,能看成一个点的,或者从对比关系上来看,也可以看成一个点,比如说坎皮多格里奥广场的奥雷里亚斯皇帝的骑马塑像就标识出这一城市空间中心。
两点成一线,因此两点既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也可以看成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上的两个点。
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某些建筑形体来作为点,既可以对建筑两端进行封头,也可以改变形式,让建筑作为一种无限的感觉。
两点的连线,构成一条线段的情况下,有一条隐形的与之垂直的线,这是两个点所形成的场,这条无形的轴线所产生的力量甚至比显现着的线更强。
政府机关的建筑或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就能看到这一点,比如太和殿这个建筑对称所形成的中间轴线,就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说的是我们建造建筑的时候,造的是它的实体,但使用的是实体塑造出来的空间。
我们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空间方面,表达空间的不仅仅是实体的部分,还有实体所塑造出来的场呢?两个点,不管是什么建筑形式构成的,构建也好,两个建筑体也好,链各个建筑群也好,都可以构建出一条轴线,这个理论使我想到了补色,当我们看红颜色久了,再看白墙会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个现象延伸一下,我们就能想到,往往一些实体背后,或一些表面现象之后,往往有一些不可见的东西与我们兜圈子,有时候看一件东西很不对,越仔细观察越看不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论所说的阴阳和虚实吧,虚与实,阴与阳各分一半天下。
《生态建筑》我观看的另外一本书是黄丹麾著的《生态建筑》,书中作者认为,“生态建筑”是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
也提出了生态建筑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有一种称为“非整体性的生态建筑”。
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片面地强调生态或生态技术。
许多生态建筑只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态技术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共生性。
这样的做法不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a、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任何建筑都是文化的缩影,它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生态建筑必须关注文化因素。
b、建筑与美学的互渗建筑体现某种美学倾向,它要关注人文和美学因素,营造、重构审美感受,从而取得令人愉悦的美学张力。
c、建筑与艺术的同构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寄居地,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样态丰富的形式美,所以生态建筑不能只考虑生态功能,应该强化艺术想象力。
以下介绍几个实例并进行分析新疆龟兹宾馆建筑师在空间和平面总体布局上吸取当地民居特色,把院落式和中亚一带生土建筑“细胞繁殖式”的高密度布置方式相结合,使建筑处于大小庭园之中,有效地解决了采光、通风、降温的特殊要求。
为了加强通风,吸取了维吾尔建筑“阿斯旺”的通风天窗的做法,成功地把地方民居的构造方式、造型特色与现代功能、形式融合在一起。
建筑外形、细部、色彩等方面力图把石窟特色和当地的维吾尔特色融合在情理之中,把洞窟和拱券结合在一起。
这个设计运用的是低技术,但表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符合维吾尔族的文化。
苏格兰阿伯丁史前中心这是一座融入阿伯丁美丽古朴的自然景观,揭示其远古历史的掩土建筑,由爱德华•库里南事务所设计。
整个建筑设计在圆锥形的土层下,绿色的圆锥简洁典雅、厚重的土层所具有的隔热保温性能和一定的保湿功能降低了展馆内的日湿差和季湿差,营造出稳定的微气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保湿性能增加。
覆盖圆锥表面的绿草坪遮挡了大部分辐射热,减少了土表面所吸收的热量,环绕其周的隔热板宽4m,厚100m,防水耐磨,呈裙摆状掩映在绿草丛中,阻隔地板和地下墙体向地面散热。
裙摆下的地面组建吸热,成为储热库,可以使展馆在最寒冷的季节也不采用空调,主要依靠透过玻璃幕墙的太阳能采暖。
玻璃外墙装有自动遮阳系统,避免了强光和过热,最炎热的季节,玻璃墙开,室内凉爽。
这个设计既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又与灿烂的古代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减少了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展示了自然力、人与自然共存的历史。
可以说这个设计的亮点就是,它除了技术之外,做到了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与环境的融合。
芝贝欧文化中心伦佐•皮亚诺为西南太平洋岛国新喀里多尼亚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受到传统的启迪,借助于现代的技术,皮亚诺设计的这个文化中心很好地诠释了卡纳克(Kanaks)的美拉尼西亚文化。
建筑对海的景观有很好的反应,建筑外形似张开的船帆,海中的倒影在波浪中又似翩翩起舞。
在努美阿文化中,皮亚诺复苏了当地乡村“村落”的簇拥空间的原型。
一条与半岛地形相应微弧的线性道路如移动的杼梭编织着一侧高低大小全不相同的方形公共空间,这些直线形周边与弧形道路交织在一起,其间错落有致,院落出现,继而庭院也随着植物、阳光的渗入而产生。